微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分析
本文关键词:微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分析
【摘要】:微纪录片是纪录片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形式,是网络“微时代”的产物,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让入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几年发展迅速,受到了从国家媒体、大众传媒到普通受众的追捧。对于纪录片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话题,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理论成果。但是关于微纪录片的直接研究尚在初始阶段,相关研究却非常少,方向也非常分散。笔者以微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的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微纪录片的视角问题,这也是为了寻找微纪录片受到受众热捧的原因。叙事学中视角主要有全知全能型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三种基本类型。微纪录片的叙事主要为内视角、复合视角(全知全能视角+内视角)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微纪录片这两种视角不同的表现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及原因。其中微纪录片有限的内视角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微纪录片的每种叙事视角都有其优点与缺点。以有限的内视角叙事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容易造成叙事片面化;复合视角在有限的时间传递出更多的信息,但是也容易造成贪大求全、顾此失彼。通过对不同叙事视角的分析,总结得出对微纪录片发展的一些启示,微纪录片的叙事应该以单线叙事为主;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传播效果,应该选择网络化生存,重视数据分析与用户体验;微纪录片不管采用何种视角,都有一定的局限,纪录片的发展应以“大的更大,小的更小”为发展方向,实现互补。
【关键词】:微纪录片 新媒体 叙事视角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10
-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背景10-13
- 1.2.1 文献综述10-11
- 1.2.2 叙事学与叙事视角11-13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4
- 第二章 微纪录片概论14-19
- 2.1 发展溯源14-15
- 2.2 概念界定15-16
- 2.3 发展阶段16-17
- 2.3.1 萌芽时期(2010年以前)16
- 2.3.2 第一个高潮UGC时期(2010——2012)16-17
- 2.3.3 PGC时期(2012—至今)17
- 2.4 基本分类17-19
- 第三章 微纪录片的有限视角分析19-41
- 3.1 有限视角的表现19-30
- 3.1.1 普通化的人物19-21
- 3.1.2 平常的生活场景21-23
- 3.1.3 第一人称叙事23-26
- 3.1.4 平视的镜头语言26-28
- 3.1.5 平民化的审美观28-29
- 3.1.6 淡化解说词29-30
- 3.2 原因分析30-38
- 3.2.1 “微时代”的碎片化叙事32-33
- 3.2.2 群体的个性化表达33-34
- 3.2.3 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34-37
- 3.2.4 商业定制纪录片发展的客观需求37-38
- 3.3 小结38-41
- 第四章 微纪录片的复合视角分析41-45
- 4.1 复合视角的表现41-42
- 4.2 复合视角的原因探究42-43
- 4.2.1 传统纪录片的影响42-43
- 4.2.2 对全面叙事的追求43
- 4.3 小结43-45
- 第五章 启示45-49
- 5.1 叙事原则:应以单线叙事为主45-46
- 5.2 生存方式:网络化生存,重视数据分析与用户体验46-47
- 5.3 发展方向:“大的更大,小的更小”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7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86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