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导演电影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23:01
本文关键词:新生代导演电影叙事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批具有个人叙事风格的青年导演崭露头角,他们受到本土及国外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塑造了属于新生代特有的艺术氛围和叙事风格。本论文结合相关文学叙事理论和电影叙事学理论,对支配影片形态的表意单位(镜头)的序列组合形式、文本篇章建构的“叙事策略”、“叙事语式”的研究,探寻新生代导演已有的叙事特质。正文分成六个部分:一,在绪论中概述了新生代导演的研究状况,研究特色,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二,新生代导演的崛起。该部分主要由国内外各界对“新生代”导演命名的分歧,新生代导演形成的多元原因以及笔者个人对其命名的观点组成。三,新生代导演的叙事策略研究。此部分从电影的基本叙事策略出发,结合电影本文,用杂糅视角(主观、第三人称)和非常规视点尝鲜,圆圈式、交叉式的时间叙事,“零技巧”镜头空间的叙事,开放式的遐想结构、碎片式缀合结构、虚实化复调式、戏剧化的交织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新生代导演的叙事特征。新生代导演以个性化的体态叙述着对边缘人、社会以及时代的怜悯和感悟。当然,这种颇有争议的叙事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审美享受。四,新生代导演的叙事语式研究。文化语式——新生代导演以影像的方式深情地书写中国现代都市人和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百态,以及影像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和影片的德行。创新语式——新生代导演主要是借用麦格芬的虚和卡尔维诺式的轻,对电影语言形式和创作理念进一步革新。意境语式——“神、情、意”之“影像的知觉层面、叙事层面和影像的诗意,共同建构影像的最高境界。五,新生代导演的叙事美学以及窘境和对策。新生代导演受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碎片式杂糅的拼贴叙事结构、写实的风格等都为新生代的影片赢取了不同程度的赞赏。当然,新生代导演单一的主题和题材,也让观众产生疲惫感。并且新生代承受着前辈们、国家主流制作及审查体制、票房的重压,新颖的电影语言不断地被残酷的现实重创,致使新生代导演逐渐的思考自己未来,同时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导演 叙事策略 叙事语式 叙事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1
- 0.1 新生代导演叙事的研究现状9-10
- 0.2 新生代导演叙事的研究方法10
- 0.3 新生代导演叙事的研究意义10-11
- 1 新生代导演的崛起11-18
- 1.1 新生代导演的命名之争及个人看法11-14
- 1.2 新生代导演崛起的原因14-18
- 1.2.1 全球化背景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的共同作用14-15
- 1.2.2 中国本土文化的变迁以及电影制度的束缚15-16
- 1.2.3 自我艺术造诣16-18
- 2 新生代导演的叙事策略18-36
- 2.1 新生代导演的视角叙事策略19-23
- 2.2 新生代导演的时空叙事策略23-27
- 2.2.1 新生代导演的时间叙事策略23-26
- 2.2.2 新生代导演的空间叙事策略26-27
- 2.3 新生代导演的结构叙事策略27-31
- 2.3.1 碎片化的缀合结构28-29
- 2.3.2 戏剧化的交织结构29-30
- 2.3.3 虚实化的复调结构30
- 2.3.4 开放式的遐想结构30-31
- 2.4 新生代导演的声音造型叙事31-36
- 2.4.1 语言与叙事32
- 2.4.2 个性音乐符号与叙事32-34
- 2.4.3 纪实音响、方言与叙事34-36
- 3 新生代导演的叙事语式36-43
- 3.1 新生代导演叙事的创新语式36-37
- 3.1.1 麦格芬式的虚36-37
- 3.1.2 卡尔维诺式的轻37
- 3.2 新生代导演叙事的文化语式37-39
- 3.3 新生代导演叙事的意境语式39-43
- 3.3.1 长镜头的隐性意境40-41
- 3.3.2 空镜头的隐性意境41-43
- 4 新生代导演的叙事美学43-49
- 4.1 新生代导演的叙事美学特点43-46
- 4.1.1 私人化叙事风格43-44
- 4.1.2 “以真为美”的原生态纪实风格44-45
- 4.1.3 碎片化、拼贴的后现代风格45-46
- 4.2 新生代导演叙事策略的的窘境及对策46-49
- 结束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先云;乔东义;;新生代电影的“焦虑”与“选择”[J];当代文坛;2007年03期
2 韩小磊;对第五代的文化突围后五代的个人电影现象[J];电影艺术;1995年02期
3 李正光;;“第六代电影”中的人物修辞策略[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02期
4 钱春莲;邱宝林;;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林少雄;“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利;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雪梅;“第六代”导演的美学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晴;论新生代电影的美学特征[D];扬州大学;2006年
3 梁迎梅;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成长道路、审美特点及其他[D];苏州大学;2006年
4 谢洪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群体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亮;姜文电影研究:叙事、符号和文化的视角[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4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88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