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90年代以来观影空间之衍变
发布时间:2017-10-03 09:24
本文关键词:论1990年代以来观影空间之衍变
【摘要】:1980年代末期,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消费主义风潮悄然萌芽,经过90年代的勃兴至新世纪之初已愈演愈烈,并蔓延至大众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和数字化为内核的新兴科技于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初露端倪,自新世纪初至今的蓄势孕育,飞速更进的技术成果已然颠覆了传统社会人们存在与交流的物理时空,转而缔造了一个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无远弗届的赛博空间。面对社会转型之下文化变迁与技术更新的积重渗透,自1990年代以来,传统主流观影空间中的影院在经历了外部竞争的冲击与内部经营的失调后,于世纪之初开启了重构改造的变革,以满足消费社会下大众观影的选择需求。当影院变革以投合甚嚣尘上的消费主义文化风潮的同时,数字化装置与互联网技术开始猛烈入袭大众的生存空间,并迅速蔓延至文化艺术的大众消费领域,悄然闯入大众观影的纵深腹地,进而逐渐形塑为一种媒介化的观影空间,与传统影院空间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同时,影院与数字媒介之外的观影空间,一如客厅电视、录像厅、露天场所、(汽车)停车场等或私域或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作为旁生于影院之外边缘化的观影场域,经社会转型和技术更替的冲击,或自觉革新以迎合观影市场的需求,或受惠于政府的扶持来发挥政治功能而得以存留,或囿于技术的滞后而渐趋冷落以致消亡……,在时代洪流之中演绎着衍变存亡的多样图景。置于消费社会与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语境下,传统影院空间的市场化重构与观影空间的媒介化转向,成为1990年代以来观影空间流变发展的缩影。在影院重构后的观影实践中,被消费主义文化深度侵染的大众,通过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占有多寡,建构了区隔性的文化圈层与观影场域。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影院则从开放的市民公共领域转变为不同群体寻求其身份认同和价值归依的场所,由大众化的集体娱乐转变为小众化的资本体验。而与之相对照的是,数字媒介所形塑的观影空间,在观影主体个性自由地彰显中,冲破了物理场所有形的束缚,对小众化的区隔观影进行了“破坏性”地解构,使之迅速地转向分众化的多平台体验。这两种因空间更替而产生的观影取向,不仅表征着群体对于空间选择偏好的大势所趋,同时亦折射着社会文化的症候与大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迁。本文以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观影空间的流变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传统主流的影院空间和新时期异军突起的数字化媒介空间为研究焦点,结合转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不同空间内不同群体观影习性、审美体验及利益诉求的阐述,深入探析观影空间衍变之下不同阶层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以及话语权利归属的社会性问题。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19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观影空间多元共生的生态景象以及影院面临的历史困境;第二部分通过阐述消费社会下影院空间的重构改造和观影权利场域的建构,分析渗透其内的社会文化症候;第三部分探析观影空间的数字媒介化转向以及相伴而生的观影审美变革和观影权利的解构现象。
【关键词】:1990年代 观影空间 重构 转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6
- 一、选题缘由9-12
- 二、研究现状12-14
- 三、选题意义14-16
- 第一章 多元观影空间的异质并存16-23
- 第一节 影院外其他观影实践活动16-20
- 一、打开电视看电影17-18
- 二、录像厅里的影碟放映18-19
- 三、露天场地中的电影传播19-20
- 第二节 影院内事业化经营中的萎靡生存20-23
- 一、落后的市场经营机制21-22
- 二、简陋的空间环境装置22-23
- 第二章 消费社会下影院空间的重构23-40
- 第一节 影院空间的市场化改造24-25
- 一、外部环境的落址选择24-25
- 二、内部空间的“软硬”改革25
- 第二节 消费的分层与观影场域的建构25-32
- 一、区隔性符号的追求26-27
- 二、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建构27-28
- 三、身份认同下的集体观影28-29
- 四、资本建构下的观影场域29-32
- 第三节 从大众化的集体娱乐到小众化的资本体验32-40
- 一、影院的“星级”定位与观影消费的排他性33-36
- 二、影院的“共生消费”与观影文化的削弱36-40
- 第三章 观影空间的新媒介转向40-63
- 第一节 新媒介观影的感知体验40-45
- 一、自由随性的网络化点播41-43
- 二、变动不居的新媒介观影43-45
- 第二节 新媒介语境中的观影审美变革45-55
- 一、俯仰之间的观影美学转向46-47
- 二、观影感知方式的逆流“返祖”47-50
- 三、艺术光晕的消逝还是多产?50-55
- 第三节 由小众化的影院观赏转向分众化的多平台体验55-63
- 一、从在场的互动到缺场的流动56-60
- 二、从层级性的观赏到个性化的把玩60-63
- 结语63-66
- 参考文献66-72
- 后记72-7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小丽;;新传媒时代的电影:从宏大叙事到小叙事[J];当代电影;2007年02期
2 李勇强;卞芸璐;乔露;;“后影院时代”电影的网络传播及受众研究[J];当代电影;2011年07期
3 黄怀璞;影视受众环境和受众心理的比较分析──关于电影社会心理学的思考[J];当代电影;1996年04期
4 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J];国际新闻界;2012年05期
5 汤姆·甘宁;李二仕;;一种惊诧美学:早期电影和(不)轻信的观众[J];电影艺术;2012年06期
6 赵勇;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7 连水兴;;从“乌合之众”到“媒介公民”:受众研究的“公民”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8 刘景福;黄鸣奋;;平躺的影像: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艺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米莲姆·汉森;彭侃;;电影观看与公共生活[J];艺术评论;2010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思羽;百年中国影院史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本文编号:964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96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