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机动漫的叙事特点
本文关键词:论手机动漫的叙事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经过手机数码基因化的动漫艺术,手机动漫不仅仅是为动漫艺术增添了一条传播途径,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较之传统动漫,手机动漫无论是本体特性还是其它显在特征都有了质的变化,它已然超越了传统动漫艺术的生存模式,而呈现出一种全新艺术形态。其叙事特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能指大于所指、对视觉进行修辞、碎化主题中心、强化消费以及虚实空间不断转换等新的叙事特点,都对传统动漫艺术的叙事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 手机动漫 叙事特点 消费时代 颠覆和重构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手机动漫艺术研究”(09YJC760059) 重庆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手机动漫内容形态研究”(SKZ091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TN929.53;J218.7
【正文快照】: 随着手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3G时代的到来,动漫艺术通过手机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于是,不仅手机成为传播动漫作品的工具,“手机动漫”也应运而生,并进而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产业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手机动漫为信息化赋予了新的内涵,被视为21世纪创意经济中最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明;;动画叙事语境探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季念;;手机传播中的时空重塑——2000年以来国外学者关于手机与时空关系研究述论[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4 李明;;民营资本:传媒产业发展的推动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陈玉锡;李静;;符号学理论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4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秦秀芳;朱洁;;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马菲;;从符号学解读奥运奖牌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张纯;侯广旭;;“误读”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8 张慧瑜;;从符号中拯救历史——对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一种读解[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03期
9 李雨峰;;版权制度的困境[J];比较法研究;2006年03期
10 马蕾;;想象的大学——中美大学文化的图像符号学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晓辉;;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肖飒;;从符号学角度看汉语的语言信息优势[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肖兰;;“新十年”中国动画视觉形象符号学解读[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涂鸿;;郭沫若早期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恋母心理探析(初稿)[A];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IGMA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斌;;“水”——江南部分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屋顶坡度作法初探[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下)[C];2010年
7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6 佘艳春;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8 康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梁爽;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蒋小平;药品广告对健康消费神话的建构[D];湘潭大学;2010年
6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伟伟;对中国旗袍文化之美的符号学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s
本文编号:323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ongmansheji/32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