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与典型性考察

发布时间:2017-10-09 19:42

  本文关键词: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与典型性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原因宾语 目的宾语 鉴定模式 典型性


【摘要】:根据以往学者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研究,发现这两类宾语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语义分析和语用解释方面,却缺少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系统研究,更少有人论及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和典型性问题,因此本文特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以格语法和原型范畴理论为根本,将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结合起来,对两者进行系统详尽的研究,进而提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各自的复合鉴定模式,并且分析出这两类宾语的典型性序列。这一研究不仅有利于描写和解释现代汉语中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而且更有助于发掘汉语动宾结构特点。借助于本文对宾语次范畴的研究,从另一种具备可行性的研究思路出发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进行重新鉴定与阐释,一方面会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今后的修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可利用此研究成果推动其在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应用。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章节: 第一章:此章节为引言部分。本文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介绍,进而从研究意义角度指出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与典型性考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指明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语义特性。首先对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然后从语义角度分析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语义隐含性与受事性。 第三章:提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先指出已有单一鉴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别提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复合鉴定模式,并从主要标准和辅助标准方面对两种鉴定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第四章:分别考察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典型性。分析比较原因宾语和其他类宾语、目的宾语和其他类型的宾语,由此概括出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典型性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宾语用例进行了再考察与重新划分。 第五章:这一章节为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价值和创新之处,并提出了本文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原因宾语 目的宾语 鉴定模式 典型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19
  • 1.1 研究现状10-16
  • 1.1.1 宾语的概念界定10-12
  • 1.1.2 宾语的语义类型划分12-13
  • 1.1.3 宾语类型的分类简化13-14
  • 1.1.4 宾语语义格的判定14
  • 1.1.5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相关研究14-16
  • 1.2 研究意义16-17
  • 1.3 理论方法17-18
  • 1.3.1 理论依据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1.4 语料来源18-19
  • 第二章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语义特性19-23
  • 2.1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概念界定19-20
  • 2.2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语义分析20-23
  • 2.2.1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语义隐含20-22
  • 2.2.2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受事特性22-23
  • 第三章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23-33
  • 3.1 已有单一鉴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23-24
  • 3.2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复合鉴定模式24-33
  • 3.2.1 原因宾语的复合鉴定模式25-27
  • 3.2.2 目的宾语的复合鉴定模式27-33
  • 第四章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的典型性考察33-55
  • 4.1 原因宾语的典型性33-40
  • 4.1.1 原因宾语与目的宾语33-35
  • 4.1.2 原因宾语与对象宾语35-39
  • 4.1.3 原因宾语与受事宾语39-40
  • 4.1.4 原因宾语与处所宾语、时间宾语40
  • 4.2 目的宾语的典型性40-49
  • 4.2.1 目的宾语与原因宾语41-43
  • 4.2.2 目的宾语与受事宾语43-45
  • 4.2.3 目的宾语与结果宾语45-47
  • 4.2.4 目的宾语与对象宾语47-48
  • 4.2.5 目的宾语与处所宾语48-49
  • 4.3 原因宾语和目的宾语的典型性序列49-53
  • 4.3.1 原因宾语的典型性序列51-52
  • 4.3.2 目的宾语的典型性序列52-53
  • 4.4 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再探究53-55
  • 第五章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159-62
  • 附录262-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莹;;因事介词“为了”的语义分析及其与所介引宾语的选择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2 朱文雄;;试论结果宾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3 李春;述宾短语意义关系辨析[J];河南电大;2000年03期

4 谢晓明;;代体宾语的理解因素[J];汉语学报;2004年01期

5 杨华;试论心理状态动词及其宾语的类型[J];汉语学习;1994年03期

6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J];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7 郭继懋;谈动宾语义关系分类的性质问题[J];南开学报;1998年06期

8 叶川;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语用认知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02期

9 叶川;试析“目的格”的语义层次递归——现代汉语“动词+目的宾语”结构的语义扩展[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05期

10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1002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02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8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