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隐喻与汉语视觉动词“看”的时间走向
本文关键词:空间隐喻与汉语视觉动词“看”的时间走向
【摘要】: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跨语言研究成果显示,隐喻机制是诱发语法化的动因之一。本文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和语法化理论,结合跨语言研究成果,对汉语视觉动词"看"向时间副词演变这一语法化路径进行了描写,提出了空间隐喻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观点。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关键词】: 空间隐喻 视觉动词 语法化 时间副词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理论准备1.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对“隐喻”的兴趣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传统上,隐喻仅仅被看做是增加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格(figure of speech)之一种。自上世纪30年代起,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掀起了隐喻认知研究的热潮。Richards(1936)第一次将隐喻看做是并置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2 武文杰;徐艳;;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化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段颖玲;;论“看看”语义的古今演变[J];求索;2010年04期
4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5 张峧!100083;现代汉语“V一V”式和“VV”式的来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6 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J];语言研究;1995年02期
7 蒋冀骋;龙国富;;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J];语言研究;2005年04期
8 黄斐;近代汉语副词“看即”的语法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_g_g;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君;副词重叠式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瑜;吴澜;;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田灵枝;;人体部位作为源范畴的隐喻构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刘国燕;;语助词“看”及其组合浅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范继花;;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李菁华;;基于空间视阈的英汉时间隐喻差异性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6 张爱玲;体态标记词"看"字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单宝顺;肖玲;;“下”的语法化历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瑛;“前后”方位隐喻义的拓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陆欣;;浅析英语隐喻的句法结构特征及其语言学功能[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10 刘礼明;;从古诗英译看英汉时间隐喻异同[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蔡有恒;;英汉垂直性空间隐喻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刘冬青;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9 张_g_g;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3 丁方波;自然语言理解中副词修饰作用的研究及其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秀珍;俄汉语时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士超;基于语料库的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认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周静;《敦煌愿文集》程度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璐;灾难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王爱香;视觉动词“见”的语义特征对语法功能的制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蓓;“NP+VR+QP”构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林华;上海话“VVC”结构的语法化及其情态表达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卢英顺;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其对句法变换的制约[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林桦;;《搜神记》时间副词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4 刘丽;;《型世言》表将来时间副词考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李思明;《水浒全传》中的虚词“便”与“就”[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1期
6 李素英;;也谈表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7 李思明;《朱子语类》的处置式[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8 李思明;中古汉语并列合成词中决定词素次序诸因素考察[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9 冯雪冬;;《平妖传》中时间副词的界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冯雪冬;;《平妖传》时间副词的分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余东涛;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郑路;《左传》时间范畴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惠琴;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副词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金;对外汉语中的不定时时间副词的教学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红霞;现代汉语“NP+时量短语(+了)”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国良;现代汉语时制表达及相关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尊章;先秦时间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俊吉;解释汉语时制[D];湖南大学;2005年
7 马东红;古汉语“然”类后缀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张言军;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陈秀明;评注性副词“毕竟”、“到底”、“终究”、“究竟”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张彩琴;《三国志》和《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冬平;胡丽珍;;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J];中国语文;2010年01期
2 杨睿;雍淑凤;;隐喻机制造成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3 刘晓梅;;从认知角度看方位成分“里”的语法化[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高娜;汪智云;;“比”类时间副词的历时演变[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李素英;;也谈表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6 李宗江;;“回头”的词汇化与主观性[J];语言科学;2006年04期
7 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8 聂志军;;副词“马上”的产生过程[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鲍莉;;视觉动词研究综述[J];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徐磊;王桂亮;;副词“刚”的语法化过程[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钟小佩;;情感三维空间隐喻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刘媛嫒 曾毅平;多学科交融中的修辞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郑丽;中古汉语主从连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5 魏红;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贾改琴;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形式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娜;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灵霞;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用法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瑞晨;初中级留学生汉语时间副词偏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惠琴;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副词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林燕;表延续义时间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敏;“从来”“向来”“一直”的比较[D];河南大学;2010年
8 蔡逸纯;现代汉语“从来”类时间副词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9 赖帆;时间副词“正”、“在”、“正在”与“着”共现与替换条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谭佩玉;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汉语“已然”类时间副词研究及教学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9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0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