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锡伯族家庭语言保持现状透析

发布时间:2017-10-12 00:27

  本文关键词:锡伯族家庭语言保持现状透析


  更多相关文章: 锡伯族家庭语言 语言使用 语言能力 语言态度


【摘要】:文章从语言使用、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三个方面对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家庭语言保持现状进行描述,经过对比发现三者在代际传承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差异。该研究认为应该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缩短代际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力的差距,坚守家庭语言使用的阵地;改变传统的语言工具观,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和认知属性;改变自上而下的线性语言规划观,建立起多领域、多主体共同配合的立体语言规划观。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锡伯族家庭语言 语言使用 语言能力 语言态度
【基金】:新疆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语言资源的价值评估——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语社区为例”(12CYY096)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语的语言活力调查”(2011XYSK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2
【正文快照】: 一、导言“语言保持”是指在面临主流语言或多数人语言的冲击下,单个、群体说话人以及言语社团继续在社会生活的部分或全部语域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状态。语言保持研究不仅应包括语言行为层面的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力,还应包括心理层面的语言态度。其研究的语域不仅包括私人领域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无未;李光杰;;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J];东疆学刊;2012年01期

2 杨楠;;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生态平衡发展观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4期

3 杨荣华;;语言认同与方言濒危:以辰州话方言岛为例[J];语言科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薇;;通识教育为平台,引领双语教学的深入和拓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2 李阳t;新加坡、欧美的双语(多语)教育——比较与语言学透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3 蔡文伯;杜芳;;冲突与整合:对新疆双语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5 韦筱毓;梁子兰;;广西壮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6 宁春玉;;关于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祁伟;;新疆和田地区维汉双语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王兴中;;云南汉——民语言与道德伦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9 范安怀;高中政治课双语教学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6期

10 林春香;肖贤彬;;“若果、如果”的语法化及其演变机制[J];东疆学刊;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锐锷;李阳t;;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范文;;双语教学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武金峰;昌世立;;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新疆伊犁州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陈雪英;;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龚云;甘孟瑜;张云怀;李泽全;;大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辰霞;新时期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宝乐日;土族、羌族语言及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领域使用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宋梅砚;论上海发展中的中小学双语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明;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史[D];厦门大学;2008年

8 王洋;对维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伍家文;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池东恩;朝汉双语教育与语言使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佳佳;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对我国朝鲜族小学双语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英;当代蒙古族学校教育和翻译事业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晓丹;沈阳市幼儿园部分浸入式英语教学现状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旦智多杰;藏汉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下学生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何佩群;藏族小学英语教育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袁锦;美国中小学双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冯坤;内地西藏班(校)藏汉英三语教育的课堂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唐菊花;和田地区民族中学双语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周玲玲;美国中小学双语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苏慧;幼儿英语教材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肖慧;沈峰满;张丽;吴海娜;耿平;;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看双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2 徐世璇,廖乔婧;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3年02期

3 杨荣华;;四川安岳“辰州话”记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李慧仙;高校双语教学的多学科批评[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9期

5 滕小瑛;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7期

6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1期

7 徐世璇;语言濒危原因探析——兼论语言转用的多种因素[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8 黄崇岭;;双语教学核心概念解析[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9 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06期

10 付义荣;;也谈人口流动与普通话普及——以安徽无为县傅村进城农民工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富珍;;影响句子可接受性的若干因素[J];汉语学习;2009年02期

2 周薇;;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的相关性分析——以2007年南京城市语言调查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1期

3 赵杰;刘永兵;;语言·话语·社会——论伯恩斯坦的社会文化语言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卫志强;男女语言使用上的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3期

5 戴庆厦;罗自群;田静;金海月;吴铮;蒋光友;时建;邱月;赵敏;;基诺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6 寇昱鹏;;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04期

7 王丽;施璐;;大理巍山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调查研究——以大仓镇啄木郎村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刘月;析文化对比对培养交际能力的作用[J];理论界;2005年06期

9 洪勇明;;乌鲁木齐领馆巷语言使用特点探析[J];语言与翻译;2007年01期

10 李娟;范娟娟;;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能力培养[J];民营科技;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健;陈萍;;试论汉语语感教学与教材创新[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赵毓琴;李竞业;;文化底蕴与语言能力[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王立;;语言的实用价值与家长的语言期望[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可;;语言能力:再论合格科技译者的首要素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黄淑芬;;论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语法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为蓬;;自然语言应用的容错性[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越石;优美的中文,开放的栖居之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彭泽润;装腔作势的畸形(gobbledigook)语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牛锐;保护语言多样性 构建和谐语言环境[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教育部语信司;扬州举办“语言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论坛[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钟歆;维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记者 冯骥 见习记者 马静;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文化发展——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N];西藏日报;2006年

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一半处于消亡边缘[N];浙江日报;2006年

8 欧阳晨雨;不应强限网络语言使用[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嘉琦;家庭对孩子学中文的作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魏江;要保护汉语的纯洁性[N];甘肃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雷红波;上海新移民的语言社会学调查[D];复旦大学;2008年

3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5 徐以中;语音听觉反馈对言语发声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6 吴炳章;交际博弈论[D];河南大学;2009年

7 刘颖;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姜君丽;中国外语教学方式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庆;四川来京务工经商人员语言态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2 王闲;澳门土生葡人的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状况调查[D];暨南大学;2007年

3 刘艳;新疆内高班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张可灵;中高级汉语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萍;征婚启事二十年语言嬗变过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宏儒;浦东公务员和教师语言能力、行为和态度及其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安梅;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男女学生区别对待的言语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彭毅;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从Gone with the Wind的两个中文译本看译者主体性[D];湘潭大学;2007年

9 袁善来;广西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影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10 史晖;广西都安、罗城两县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15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15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f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