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动因

发布时间:2017-10-13 09:42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动因


  更多相关文章: 重动句 不平衡性 句法地位 句类 语体


【摘要】:重动句的不平衡性表现在:重动句的各个小类之间在分布上存在着的系列不平衡性;重动句句内成分包括原动词和重动词具有的系列不平衡性和前、后宾语指称性的不平衡性;重动句在句类分布上体现出不平衡性;重动句在语体分布上的不平衡性。重动句的不平衡性是由重动句句内成分的位置和特点、重动句在语体使用上的限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重动句 不平衡性 句法地位 句类 语体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汉语单音节手部动作动词的ICM(典型认知模型)研究》(编号:09BYY052) 教育部人文社科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语非短语结构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编号:11YJA74005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汉语人体器官量词及其偏误研究》(编号:2012SJB740014)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引言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有宾语,再重复动词而后带上补语或者宾语的一种单句或者分句形式,包含了两种最基本的句法类型,即述补重动句和述宾重动句。述补重动句是指重动词之后的主要成分为重动词的补语成分,述宾重动句是指重动词之后的主要成分为重动词的宾语成分。在重动句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宾语指称意义研究[J];汉语学习;2011年05期

2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3 李咸菊;重动句的语义关系及补语的语义指向规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郭继懋;谈动宾语义关系分类的性质问题[J];南开学报;1998年06期

5 曾传禄;;重动句宾语的指称性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8 王红旗;;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9 钟小勇;;重动句宾语话语指称性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2期

10 刘雪芹;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柳国栋;;《论语》重叠词略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2 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3 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4 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J];汉语学习;1997年01期

5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6 李咸菊;重动句的语义关系及补语的语义指向规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郭继懋;谈动宾语义关系分类的性质问题[J];南开学报;1998年06期

8 曾传禄;;重动句宾语的指称性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2期

10 杨玉玲;;重动句和“把”字句的使用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广涛;从汉英被动句看中英文化的异同[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期

2 张京华;英、朝、汉被动句对比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薛笑丛;英汉被动句的互译方法[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4 史成周;被动句多维思考[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年03期

5 金春子;被动句中动作主体的助词适用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6 周崇谦;《水浒传》的被动句[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孙红玲;;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4期

8 许进;“标志被动句”质疑[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周海燕,金海兵;英汉被动句的使用限制[J];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杨玉玲;重动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徐明;;原型范畴理论下的日汉被动句认知分析[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3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周晓;语言习得的基因和脑基础[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家隽;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李彦;关于日中被动句的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杨春凤;佛传经被动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云华;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陶俊;原则—参数理论与被动句的语法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梅晓莲;汉日被动句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7 杨静;韩中被动句的表现形式,意义功能及对应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8 任彦;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魏扬秀;重动句原因解释功能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10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24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24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2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