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视角下的知识组织
本文关键词:语义学视角下的知识组织
【摘要】:从语义学的视角研究知识组织的发展,阐明知识组织本质上是一种语义工具。指出情报学对语义学研究的关注,以及情报学界目前针对语义学研究的分散和没有形成系统化研究的现状,并对现行的知识组织系统的语义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关键词】: 语义学 语义关系 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系统
【分类号】:H030;G302
【正文快照】: 情报学是面向知识服务的科学,以向人们提供准确、全面的知识为目标。体现在其被称作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KO)的子领域中,该子领域的研究旨在向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针对某一课题的人群提供尽可能多的、组织清晰严密的知识服务。知识组织的研究之初便会涉及其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2 王知津;领域分析及其对情报检索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年03期
3 王知津;刘念;;信息检索分类理论研究的实用主义视角[J];图书馆学刊;2009年11期
4 王知津,周海英;语义学理论与信息检索[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敏;;广告语篇构建与认知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王丽坤;;“门”族网络新词及其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范娜;;框架语义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董方峰;杨洋;;中国媒体体育报道中的战争隐喻[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6 王勇;;多义动词的框架语义学阐释——以动词“代表”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李雅莉;;框架语义模式与语义场在词义区分中的异同[J];海外英语;2010年04期
8 黄园园;侯兰;;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把字句及其英译的认知学研究[J];海外英语;2010年08期
9 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尹小梅;;从认知角度探讨英语文化植物词的意义演变方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安兴;;框架语义学、语料库建设与汉英词典新词的译名[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珊;基于概念语义的言说动词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李侠;配价理论与语义词典[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马洪海;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廖光蓉;概念形式表征与语义变化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吴海燕;商务汉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王晓庆;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基于框架语义学的语篇连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陈娟;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惠;从框架理论的角度解读随意言谈中的不合作现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青;基于语义网的语义搜索服务交互模式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刘芬;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作结果补语的综合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新萍;汉语心理动词概念[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贺玉瑶;现代汉语非基本颜色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丹;汉语新同物异名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侯杰;视觉动词SEE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王欢;运动事件框架观照下英汉动词翻译的对等与不可译[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德春,张辉;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2 秦健;实用分类系统与语义网:发展现状和研究课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艳菊;严灿勋;刘慧敏;;从语义关系的复杂性看语义词典建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孙福增;;语义学与语言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86年02期
3 王凤英;;语义场理论和篇章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9期
4 周小兵;;句义蕴涵与句义等同[J];语言研究;1992年02期
5 贾德霖;词义的游离及固着——语境与语义关系谈[J];外语学刊;1993年04期
6 尚晓华;高洋;徐瑾;;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再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王静;娄红立;;双语词典释义研究综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伍谦光;当代语义学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上)[J];现代外语;1984年04期
9 李曼珏 ,林汝昌;语义学及其研究范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10 罗杰·麦克卢厄;榕培;;词义模糊的成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群秀;;现代汉语实词词汇语义知识的研究和实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颖;;颜色形容词的语义结构和“白”“红”的语义模型[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长召其;张志毅;;语文性辞书的语义学原则[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4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修辞格形式的简化[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广瑜;;并列式八言谚语的考察[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建艳;;浅析“而”字在汉语理解中的特殊价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韩晓玲、通讯员 楚静;海内外学者共探语汇演绎历程[N];湖北日报;2006年
2 记者 徐华西;模糊语言研究要注重更新方法[N];光明日报;2008年
3 江涛;北京召开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N];文学报;2000年
4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全;善取善弃 和而不同[N];贵州日报;2009年
6 陈家琪 同济大学哲学系;自我认同危机与母语的不可替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周荐 澳门理工学院教授;中国词汇学发展需明晰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尹洪波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赋予语言学一级学科地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巨龄 光明日报社;从“感冒”之于 “感兴趣”说到“嬉戏修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实验语用学引领研究方法革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咏梅;现代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汉语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易花萍;汉语名词陈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彭建平;商品说明语的语法语义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庄;汉语基数词语义和语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清;法律语言模糊性的语义学与语用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贺燕;现代维吾尔语量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3 宝音;蒙古语常用动词与名词的义位组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黄倩;动宾式词语带宾语结构(V·O+O_1)探析[D];暨南大学;2003年
5 李海波;语言游戏论与自然语言量化结构[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王冠;反义语素合成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范玲玲;双宾句的语义、认知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萍;现代汉语标语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常娜;换言连接成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聂绛雯;现代汉语中的外位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4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2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