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本文关键词: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古典诗词翻译教学可以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外语人才,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行跨文化交际传播,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如何培养具有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合格外语人才是我国近年来翻译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翻译教学的改善,培养更多的合格翻译人才。
【作者单位】: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文学作品 翻译教学 策略
【分类号】:H059-4
【正文快照】: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学体裁,是我国文学中最为优美的、最浪漫的文学表达形式,是一门纯粹的语言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之声,语言的精华代表,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这些古典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启迪智慧。在中华民族对外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德田;;论坚持唐诗英译的“三美”原则[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廖红;;解读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赏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佟晓梅;;试论诗歌翻译中的韵味处理[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谈鑫;胡东平;;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土木专业术语“Extradosed Bridge”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贺聪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两种英文译本宏观和微观之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李卫丽;;诗歌翻译的“三美”体现——赏析英译古诗《静夜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赵静;郝芹;;从译者的身份看创造性叛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王靓;;古风西来 瑕不掩瑜——阿赫玛托娃译作《离骚》古语词文化意象曲解的译者角度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牛蕊;;读者意识与童话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张传彪;诗歌翻译:诗形、诗味、诗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武敏;;翻译批评简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王应云;谭见初;;汉语韵文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郦青;;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传彪;;“望文生义”刍议[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刘利平;;汉英语言的象似性差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付瑛瑛;“传神达意”[D];苏州大学;2011年
9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彭强;从等效理论看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付莹U,
本文编号:1024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2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