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点符号改革的思想史解释(1916-1933)
发布时间:2017-10-13 12:12
本文关键词:对标点符号改革的思想史解释(1916-1933)
【摘要】:1916年-1933年之间的标点符号改革,是白话文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往学者的研究大都是把它作为白话文运动的一部分寥寥数笔代过,或者是大多集中在对标点符号本身的演变的研究上。把标点符号改革放在民国时期的历史语境中,从思想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的非常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语境主义的研究方法的准确运用,从思想史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标点符号改革做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 本文首先交代了标点符号的演变过程和近代标点符号地位的上升,以此来作为论文的第一章,希望通过本章的论述达到交代标点符号改革的背景的目的。其次,本文又介绍了胡适、林纾和学衡派对于标点符号的态度以及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以及在新式标点符号的推行过程以及推行中遇到的阻力,以此来作为本论文的第二章,,主要目的是为了交代清楚标点符号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倾向,为第三章论述标点符号改革的思想史和社会学意义奠定基础。再次,本文着重介绍了各派知识分子之间对于标点符号改革的不同态度所反映出的新旧思想之间的对立和新思想之间的分歧,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对立与分歧,以此来作为第三章的第一节,希望能够说明标点符号改革的思想史意义。另外,本文还特别说明了胡适等人主张标点符号改革的原因及其所蕴含的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权势的争夺,以此来作为第三章的第二节,希望借此说明标点符号改革的社会学意义。最后,本文的结论部分揭示出标点符号改革所反映出的“以思想改造社会”这一知识分子的普遍倾向,说明标点符号改革对于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标点符号改革 新旧之争 权势转移 社会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5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绪论13-17
- 一 选题意义13
- 二 研究现状13-16
- 三 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标点符号改革的背景17-22
- 第一节 旧式标点符号的流变17-18
- 第二节 近代标点符号地位的提升18-21
- 第三节 小结21-22
- 第二章 新式标点符号的制定与推行22-32
- 第一节 胡适及其同人的积极提倡22-26
- 第二节 林纾和学衡派的顽固抵制26-29
- 第三节 新式标点符号的推行29-31
- 第四节 小结31-32
- 第三章 新旧之争与社会权势的转移32-42
- 第一节 “对立”与“分歧”的思想史解释32-37
- 第二节 边缘知识分子正名的努力37-41
- 第三节 小结41-42
- 余论 以思想改造社会42-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罗志田;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2年02期
2 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J];开放时代;1999年04期
3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4 张向东;;“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书写形式”革命——横行书写分段新式标点符号[J];兰州学刊;2010年03期
5 岳方遂;新式标点符号史论(下)[J];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6 罗志田;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5期
7 旷新年;胡适与白话文运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02期
8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3期
9 凌远征;标点符号推行小史[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03期
本文编号:1024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2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