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 中国语言学史 哲学孕育时期 语文学时期 语言学时期
【摘要】:不同于已有《中国语言学史》类著作的写作模式,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史的写作思路是把中国语言学史放在中外社会发展和中外学术思想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撰写。在此视角下可以发现中西方语言学史的发展规律是一样一样的,都经过了哲学孕育时期、语文学时期和语言学时期。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广西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 中国语言学史 哲学孕育时期 语文学时期 语言学时期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1YJA740048)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201018C)
【分类号】:H0-09
【正文快照】: 一、引言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1904)一文中从中西方学术思想史对比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8个阶段:“一胚胎时代,春秋以前是也;二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是也;三儒学统一时代,两汉是也;四老学时代,魏、晋是也;五佛学时代,南北朝、唐是也;六儒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敬敏;;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黄瑜;"和"与儒家传统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燕伶;;从“格致”论看朱熹的科学理性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苏敏;《离骚》“象事行”之“赋”为主的文学物象组合[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达三;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王洪泉;经学视野中的两汉赋论[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汪凤炎,郑红;中国古代有心理学思想吗?[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丁宏武;《抱朴子外篇》的成书及思想倾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丽;;“上苍”一词的词义变化及其英语翻译探讨——以“感谢上帝,感谢上苍”英译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潘畅和;;浅析中国与朝鲜的“气”哲学传统[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锷;《礼记》成书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8 娄权;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说及其实证检验[D];厦门大学;2004年
9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亚男;论冯友兰的人伦学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仰和芝;戴震人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4 方红姣;王船山的历史哲学[D];湘潭大学;2002年
5 耿元骊;五代礼制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7 谢晓东;朱子道心人心思想探微[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毛明;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9 符静;论罗泽南的学术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10 王航;论王弼人性论中儒道合流的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3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4 司富珍;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5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6 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7 丁宏宣;梁启超在目录学和藏书上的贡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年02期
8 古川 裕;<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9 王灿龙;;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10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读后(一)[J];中国语文;1996年04期
2 姚小平;;先秦语言思想三题[J];语言研究;2011年01期
3 范春媛;;论《埤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J];名作欣赏;2010年36期
4 李开;刘艳梅;焦冬梅;;中国语言学史的几种研究法[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濮之珍;;我与《中国语言学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周有斌;邓传芳;;濮之珍先生撰写的《中国语言学史》评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姚小平;清代语言理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郭玲玲;;从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几种识字教材看其语言学思想[J];语文学刊;2010年21期
9 陈平;;引进·结合·创新——关于国外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研究关系的几点思考[J];当代语言学;2006年02期
10 苗茜;;从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看汉语语法学史研究[J];理论界;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冯春田;《罗常培文集》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宝贵遗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王宁;中国新语文的奠基人[N];人民日报;2010年
3 傅杰 许万宏;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N];文汇报;2001年
4 贾洪伟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时期中国语义学:视阈拓宽 任务艰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黄树先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寻找词义演变的奥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国俊;颜师古《汉书注》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2 胡雪莉;胡朴安与文字训诂学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白彦;近60年来《方言》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26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2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