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祈使句式“别V着”刍议
本文关键词:否定祈使句式“别V着”刍议
【摘要】:"别V着"祈使句的句式义为"说话人要听话人不处于某种状态",具体包括"要听话人不保持某种状态"和"要听话人不进入某种状态"两种意义,二者预设不同。进入"别V着"祈使句的V在句法语义上多数具有[+自主][+状态][+附着]特征,在语音上均为单音节或轻声双音节。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学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别V着” 语义 语音
【基金】:“否定祈使句与话语冲突”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1CYY051) 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12C022、10B047) 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学与语言教育研究基地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批准号:SGB2011-13)的支持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现代汉语中的“V着(zhe)”祈使句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如马庆株(1988)指出自主动词加“着”可以表示祈使,袁毓林(1992)具体分析了“V着”祈使句的句式语义和其中V的句法语义特征。相比之下,与“V着”祈使句相对应的“别V着(zhe)”祈使句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这一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毓林;祈使句式“V+着!”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青筠;试论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 邓永红;关于“在+NP_[L]+V+NP”句式的分化及其依据[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3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中表示处所/时间的介词[J];方言;2004年02期
4 刘顺;语法和词汇关系的共时与历时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方经民;论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6 张保胜;“在+NP”在句中的位置和动词的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7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8 陆俭明;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贡献[J];汉语学习;1993年03期
9 尤庆学;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10 黄婉梅;“在”字句研究补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苹;;“从+NL”与“在+NL”的分工与交叉[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崔希亮;;动词的语义、配价以及论元之间的关系——以汉语“在”字结构为例[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2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朴珉秀;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复旦大学;2006年
8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淑娟;淄博方言体貌系统及相关虚词研究[D];汕头大学;2001年
2 赵丽华;动词带“着”多动句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蔡国妹;汉语语义结构歧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玲秀;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婉梅;儿童语言中的时处格、根由格、关涉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占勇;“V在了N”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任蓉;英汉“遍及性/非遍及性”语义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03年
10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2 王嘉龄;实验语音学、生成音系学与汉语轻声音高的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3 路继伦,王嘉龄;关于轻声的界定[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4 康健;谈谈“轻声”教学的几个问题──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轻声”的教学[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李莎;;轻声的宏观历史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孙景涛;;连读变调与轻声产生的年代[J];方言;2005年04期
7 邵宜;普通话双音节词语轻声化的诱发机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张晓勤;普通话轻声词规律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邵新芬;普通话轻声解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董洁茹;轻声音节的语音模糊性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波;;简述谚语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功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2 房红芳;李延波;;“XX门”的语义演变探微[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蒋书丽;孙q诒,
本文编号:1027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2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