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对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词语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方法,,并以传统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为指导,全面总结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其重叠前后语义、语法上的异同并探讨形成的原因。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内容有选题缘由、内容安排和目的、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及语料来源、相关术语的界定和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从国内外对颜色词的研究和对重叠式的研究两个方面来展开。 第二部分是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结构类型分析,按照重叠是否完整划分为完全重叠和不完全重叠。其中完全重叠有AA式、AABB式、ABAB式,不完全重叠有ABB式、BAA式、BBA式、AAB式。并从重叠式格式、色彩、音节等的丰富性和重叠式与基式关系对应的多样性来分析其结构特点。 第三部分是语义分析,主要从离散型和临时性、量性、主观性、语义信息量、形象色彩等方面分析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前后语义变化差异。 第四部分是语法分析,具体对比分析颜色词基式与重叠式在句子中作状语、谓语、定语、补语、宾语、主语等情况的异同,并对颜色词基式与重叠式与程度副词、否定副词、时态助词、数量短语的组合情况进行比较。 第五部分是原因分析,主要并从认知因素、语言机制因素、语体因素、汉民族思维方式等对颜色词重叠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汉语 基本颜色词 重叠式 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内容安排及研究目的10-11
- 一、选题缘由10
- 二、内容安排10-11
- 三、研究目的11
- 第二节 语料来源、研究步骤、研究方法及符号说明11-12
- 一、语料的来源11-12
- 二、研究步骤12
- 三、研究的方法12
- 四、符号说明12
- 第三节 相关术语的界定12-15
- 一、汉语基本颜色词范畴的界定12-14
- 二、重叠式范围的界定14-15
- 第四节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研究现状15-19
- 一、国内外对汉语颜色词的相关研究15-17
- 二、对汉语颜色词重叠式的相关研究17-19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的结构形式及特点19-28
- 第一节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19-25
- 一、完全重叠式19-22
- 二、不完全重叠式22-25
- 第二节 结构形式特点25-28
- 一、重叠格式丰富25
- 二、重叠式与基式的关系多样25-28
- 第三章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词语重叠前后的语义分析28-36
- 第一节 离散型和临时性28-29
- 一、离散型28-29
- 二、临时性29
- 第二节 量性特征29-33
- 一、显性量29-31
- 二、固化量31-33
- 第三节 主观性33
- 第四节 语义信息量33-34
- 第五节 形象色彩34-36
- 第四章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词语的语法功能分析36-45
- 第一节 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的句法分布特点36
- 第二节 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式的句法成分36-41
- 一、作定语36-37
- 二、作谓语37-38
- 三、作状语38
- 四、作补语38-39
- 五、作宾语39-40
- 六、作主语40
- 七、作独立句子的成分40-41
- 第三节 颜色词重叠式的组合功能41-45
- 一、与程度副词的连用41-42
- 二、与否定副词的连用42
- 三、与时态副词“了”连用42
- 四、与数量短语的连用42-45
- 第五章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重叠的原因分析45-53
- 第一节 认知因素45-48
- 一、象似性45-46
- 二、隐喻认知46-47
- 三、语言运用者认知心理倾向47-48
- 第二节 语言机制动因48-50
- 一、对称机制48
- 二、经济机制48-49
- 三、羡余机制49
- 四、语言机制的对立统一49-50
- 第三节 语体因素50-51
- 第四节 汉语民族思维方式及文化心理51-53
- 一、具象性51
- 二、模糊性51
- 三、主观性51
- 四、文化心理审美取向51-53
- 第六章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 后记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9-60
- 附录60-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君;重叠式的复音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张辉;南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3 陈孝玲;钟祥方言胡集土语词汇的重叠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4 姚勤智;;平遥方言名词重叠式[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李康澄;何山燕;;汉语数量重叠式的历时考察及其类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象声字重叠式[J];方言;1982年03期
7 刘丹青;;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J];语言研究;1986年01期
8 戴庆厦;景颇语重叠式的特点及其成因[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9 苏俊波;;丹江话中的“X得Y得Y”重叠式[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李媚乐;副词重叠与重叠式副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yN;;重叠式形容词有必要变调吗?[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淑平;如何区分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合成词中的重叠式[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萧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重叠式自由贸易区与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君;副词重叠式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许维维;汉语重叠式状态词范畴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晶;现代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4 付杰;《龙图耳录》中的重叠式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崔美艳;汉韩重叠式副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6 陈颖;湘语邵东话重叠式问句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7 童晓玲;状位一量重叠式的语义类别及其语法形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芳明;留学生重叠式副词学习情况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静;石门方言的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赵于;元曲中的重叠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7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3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