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与“常常”的凸显差异
本文关键词:“通常”与“常常”的凸显差异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通常"与"常常"语义上的差异做了深入探讨。认为"通常"与"常常"即使意义相近,但仍存在着细微差别。在实际运用中,认知主体选择使用"通常"还是"常常",要看在动态的语境中,主体意欲凸显动作行为的整体性还是个体性,规律性还是密集性,静止状态还是活动状态。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通常 常常 认知语言学 凸显 扫描方式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零、引言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和“常常”是一对意义相近的词语,二者都有事情发生次数不止一次的含义,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例如:①a.我常常不睡午觉。(转引自周小兵1994)b.我通常不睡午觉。②a.他通常六点半起床。(转引自周小兵1994)b.他常常六点半起床。但二者在用法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介词习得[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田甜;;消极修辞之辞规的认知心理机制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邢莉娟;王聿良;;英汉双宾结构的认知对比[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伍铁平;修辞学在西方认知语言学中有跃居首位的势头[J];修辞学习;1995年02期
5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两代认知科学[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6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7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比较[J];福建外语;2002年03期
8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9 刘洁,朱国龙;认知语言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韩玉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析香港人普通话中的词汇偏误问题[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4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黄忠廉 焦鹏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王勤玲;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云秋;从话语分析理论视角透视广告文体[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高晓荣;从认知角度看人体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42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4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