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网络新词的概念合成理论视角

发布时间:2017-10-16 14:31

  本文关键词:网络新词的概念合成理论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新词 概念合成理论 意义建构


【摘要】:作为新的语言变体,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被创造并且应用在网上或日常生活中。这种常见而又独特的现象起初流行于网上,随后逐渐被人们接受并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2013年比较热的网络新词“特困生”和“土豪”,原本分别指家里特别贫穷的学生和在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现在,分别用于表示上课老打瞌睡特别困的学生和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 语言学家和学者们已经从不同领域对网络新词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角度包括其特征和分类、语法和语义特征以及其翻译等等。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以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为依据,试着从认知的角度分析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以及在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概念合成理论来源于心理空间理论,主要用来描述投射和信息合成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信息通过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的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一系列的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最终涌现出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新结构。Fauconnier将合成网络分为5类:镜像网络、简单网络、单边网络、双边网络、多边整合网络。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网络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发现概念合成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对意义的理解起到极强的阐释功能,,以及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同时文章分析了网络新词意义建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 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同时介绍了本文采用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第二章简单的介绍了网络语言,新词以及网络新词。然后综述了前人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新词从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综述指出他们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在这四章中,作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新词进行分类并从修辞学和形态学的角度讨论了网络新词的特点。然后第五章结合例子用这五种网络模式分析了网络新词的合成过程和意义建构过程。 第六章是结论,给出了主要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新词 概念合成理论 意义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30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5
  • ABSTRACT5-8
  • 摘要8-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9
  • 1.1 Introductory Remarks13-14
  • 1.2 Scope of Study14
  • 1.3 Significance of Study14-16
  • 1.4 Research Questions16
  • 1.5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16-17
  • 1.6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17
  • 1.7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7-19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9-33
  • 2.1 Introductory Remarks19
  • 2.2 Definition of Netspeak Neologism19-23
  • 2.2.1 Definition of Netspeak19-21
  • 2.2.2 Definition of Neologism21-22
  • 2.2.3 Definition of Netspeak Neologism22-23
  • 2.3 General Studies on Netspeak Neologisms23-32
  • 2.3.1 Studies on Netspeak Abroad23-25
  • 2.3.2 Studies on Netspeak at Home25-30
  • 2.3.3 Previous Studies on Netspeak Neologism30-32
  • 2.4 Summary32-33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33-45
  • 3.1 Introductory Remarks33
  • 3.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33-40
  • 3.2.1 The Network Model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34-38
  • 3.2.2 Operation Processes of Integration38-40
  • 3.3 Typ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40-44
  • 3.3.1 Mirror Network40-41
  • 3.3.2 Simplex Network41-42
  • 3.3.3 Single-scope Network42
  • 3.3.4 Double-scope Network42-43
  • 3.3.5 Multiple-blend Network43-44
  • 3.4 Summary44-45
  • Chapter Four Classification of Netspeak Neologisms45-55
  • 4.1 Newly-formed Words45-48
  • 4.1.1 Simplex Word45
  • 4.1.2 Compound Word45-48
  • 4.2 Newly-interpreted Words48-50
  • 4.3 The Features of Netspeak Neologisms50-52
  • 4.3.1 Rhetorical Features50-52
  • 4.3.2 Morphological Features52
  • 4.4 Summary52-55
  • Chapter Five Analyses of Netspeak Neologisms in the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55-75
  • 5.1 Introductory Remarks55-56
  • 5.2 Analysis of Netspeak Neologisms i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56-70
  • 5.2.1 Analysis of Netspeak Neologisms in Mirror Network56-58
  • 5.2.2 Analysis of Netspeak Neologisms in Simplex Network58-61
  • 5.2.3 Analysis of Netspeak Neologisms in Single-scope Network61-64
  • 5.2.4 Analysis of Netspeak Neologisms in Double-scope Network64-67
  • 5.2.5 Analysis of Netspeak Neologisms in Multiple-blend Network67-70
  • 5.3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Netspeak Neologisms70-73
  • 5.4 Summary73-75
  • Chapter Six Conclusion75-79
  • 6.1 Concluding Remarks75
  • 6.2 Major Findings75-76
  • 6.3 Limitations76-79
  • Bibliography79-85
  • 研究生期间主要获奖情况、个人学术成果及工作经验85-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晓玲;;网络新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丽;;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林玲;;汉语网络新词的判定及造词方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田俊;;跨语言环境下网络新词的互文性翻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曾丹;;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的认知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张海涛;;网络语言的语用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宁天舒;;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孙雯玉;刘冰泉;;认知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新词的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2年24期

9 颜欣欣;;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教学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10 王艳,周杰;网络语言的几种生成模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1043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43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9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