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
【摘要】:从廓清"视域融合"在哲学与翻译学框架中的不同内涵入手,探讨了"视域融合"对当今翻译界译者主体性的确立、传统二元对立翻译理论的突破,以及翻译过程研究新途径的开辟等三方面的启示。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视域融合 翻译 译者
【基金】: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科研提升计划[860318]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一析受豳柽垒由的姆城勘八—、a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舰的要旨是什么?这是本文研讨之前最需M}0概念。在侧《真理肖方法》一书,有三处具体涉及,但对“视域融合”阐述最清楚的部躺出现在此书的附录部分:”我所说的视域融合就是在阐释的过程中,阐释者不把自己w视域带进来就不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洪涛;刘倩;;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J];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01期
3 朱健平;;“视域融合”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动态描述[J];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4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5 金敬红,李思国;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6 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学术月刊;2007年08期
7 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年04期
8 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9 夏元;价值冲突中的《圣经》翻译——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策略和关键译名选择[J];中国翻译;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人性”与“存真”——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界中梁实秋的译莎活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陈静;彭启福;;“效果历史”与文化因果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孙其标;;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的相关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左慧;;从理解历史性论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娄开生;;试析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叶荷;刘镇清;;跨越文化的鸿沟——从奈达的译论看利玛窦的译名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8期
7 朱滕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刘洋;刘璐;;浅议翻译的主体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黎志萍;;哲学解释学对译者地位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陈逢丹;;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卓丹;;英汉称赞语和应答中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志光;;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分析[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余素香;;从阐释学视角比较《春晓》的不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正秀;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王影君;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1897-1927[D];辽宁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金帅;论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汤月婷;从释意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口译中意义的显性/隐性双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袁颢;论译者的主体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洋;文化的碰撞与适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勇;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黄忠廉,筱杨;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01期
4 彭秋荣;翻译的阐释性[J];中国科技翻译;1996年03期
5 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J];外语研究;1991年03期
6 乔国强;;翻译与接受[J];山东外语教学;1988年Z1期
7 方梦之;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从《混沌学传奇》谈起[J];上海科技翻译;1992年01期
8 刘英凯;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J];上海科技翻译;1997年01期
9 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年01期
10 郑延国;翻译—一门阐释的艺术[J];外语教学;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jZ;袁洪庚;;隐身于译者主体性后的“视域融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薛美薇;;浅谈哲学解释学与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杨倩;;哲学阐释学的运用在翻译研究中对作者的淡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杨国华;杜明业;;翻译的历史阐释价值——评《20世纪中国翻译史》[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毕胜利;外语教学:阅读中的视域融合[J];外语教学;2003年06期
6 李鲁宁;西方解释学的变迁及其对个体解读的意义[J];文史哲;1996年03期
7 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李岩;;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浅析伽达默尔的语言观[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年02期
9 陶黎铭;;解释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7年06期
10 裘姬新;;论翻译中文本理解与阐释的多元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陈伯鼎;;林少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风格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陈伯鼎;;林少华翻译风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贾正传;;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李锦琴;;洪堡特—辩证的语言观及其翻译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强;翻译是一门手工艺[N];人民日报;2005年
2 信娜 宋飞;学科起步于方法[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2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晓丰;语法考察和概念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尹延安;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1815-1907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佟颖;社会符号学与翻译基本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D];广西大学;2007年
2 常文彩;从阐释学角度论理解及其对翻译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8年
3 张斯笛;从伽达默尔的前见理论看文学翻译中的误读[D];中南大学;2008年
4 李金国;走在“对话”之途的阅读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郑瑞s,
本文编号:1050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50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