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极义的构式语法化及其语义主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6:36
本文关键词:汉语极义的构式语法化及其语义主观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极义构式 构式语法化 模式整合 主观化 主观性
【摘要】:本文从构式的角度研究汉语极义的构式语法化。区分了项的语法化、构式的语法化和构式语法化。项的语法化就是汉语传统的词的虚化;构式的语法化是指某一构式的演变历程,包括构式形的演变和构式义的演变。但是,演变之前和演变之后的核心意义不变;构式语法化是指某一构式经过语法化形成新的构式形和构式义,在这一新的构式形和构式义保持不变的阶段发生的语法化。集中体现为该构式的扩展效应。本文对13个汉语极义构式的构式语法化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了极度对象、极度性质和整合模式的扩展。首先、本文在主体—背景等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区分了汉语极义构式,并提出类构式这一概念,以便对构式语法化作系统的研究。其次,在对汉语极义构式语法化研究中提出经验模式以及模式整合理论。本文认为构式便是人类普遍的经验模式在语言中的固化。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汉语极义构式语法化的扩展效应。本文在类构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发生构式语法化的过程中,主观化也随之加深。汉语极义构式的主观化集中体现为说话人的参与度,包括事实参与、感性参与和理性参与。汉语极义构式的主观化和语法化密不可分。本文还对构式语法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进行了总结。最后,本文对汉语极义构式的主观性进行了分析。汉语极义构式的主观性包括三个方面:说话人的参与度、语义偏向和语用转移。语义偏向是对主观性研究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语义色彩、音节搭配、高频共现和模式整合。影响倾向的原因有语法化、构式理据和构形等。本文提出原型构式这一概念,并且得出汉语极义构式的语义偏向同类构式和原型构式无关,是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本文还对13个汉语极义构式主观性的强弱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一个主观性序列。本文首次运用模式整合理论对构式语法化进行了研究,是一次全新的实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极义构式 构式语法化 模式整合 主观化 主观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12-18
- 1.2.1 国外构式的语法化的研究12-16
- 1.2.1.1 国外构式的语法化的研究现状12-16
- 1.2.1.2 国外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16
- 1.2.2 国内构式语法化的研究现状16-18
- 1.2.2.1 汉语构式语法化的研究16-17
- 1.2.2.2 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现状17-18
- 1.3 课题难点及研究方法18-20
- 1.3.1 课题难点18
- 1.3.2 研究方法18-20
- 第2章 汉语的极义构式20-32
- 2.1 汉语极义构式的定义及类构式20-24
- 2.2 汉语极义构式的对比分析24-26
- 2.3 汉语极义构式的认知框架26-32
- 第3章 汉语极义的构式语法化32-79
- 3.1 构式语法化32-36
- 3.1.1 构式语法化的定义32-34
- 3.1.2 构式语法化同构式的语法化的不同34-36
- 3.2 汉语极义的构式语法化36-75
- 3.2.1 汉语极义的构式语法化与主观化36-40
- 3.2.2 汉语分裂框架构式语法化40-58
- 3.2.3 汉语“最”类构式语法化及主观化58-66
- 3.2.4 汉语“极”类构式语法化及主观化66-72
- 3.2.5 汉语补充无理据类构式语法化及主观化72-75
- 3.3 汉语极义构式演变的同与异75-79
- 3.3.1 汉语极义构式语法化的同质性研究75-77
- 3.3.2 汉语极义构式语法化的异质性研究77-79
- 第4章 汉语极义构式语义主观性的认知研究79-91
- 4.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极义构式79-81
- 4.1.1 极义之“极”的认知阐释79
- 4.1.2 汉语极义构式的原型构式79-81
- 4.2 汉语语义主观性的认知研究81-91
- 4.2.1 汉语极义构式的语义主观性81-82
- 4.2.2 汉语极义构式语义偏向的认知阐释82-88
- 4.2.3 汉语极义构式语义主观性序列88-91
- 结语91-94
- 致谢94-95
- 参考文献95-9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蔡淑美;;框式结构语法化过程中形式和意义的互动关系——以“为……起见”的语法化过程为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4 张谊生;;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探微[J];汉语学报;2005年03期
5 彭睿;;构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后果——以“从而”、“以及”和“极其”的演变为例[J];汉语学报;2007年03期
6 彭睿;;语法化“扩展”效应及相关理论问题[J];汉语学报;2009年01期
7 李勇忠;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文旭;黄蓓;;极性程度副词“极”的主观化[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1065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6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