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动量词“番”、“通”的语义基础及其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1:13

  本文关键词:动量词“番”、“通”的语义基础及其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量词 “番” “通” 计量对象 语义基础 语义演变


【摘要】:现代汉语动量词“番”和“通”是一对近义动量词,经常被学者们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但是对于这两个动量词到底有哪些异同各家观点不一;且都是在共时平面上研究这两个动量词,没有从历时语义演变的角度解释二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异同。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动量词“番”、“通”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在计量对象和语义这两点上,这两个动量词计量对象的不同是由语义差异决定的,而二者的语义差异则其语义基础及其演变的结果。 吴福祥(2005)基于对国外语法化研究新进展的了解以及汉语语法化研究现状的观察,认为与语法化相关的语义演变研究是未来汉语语法化研究中需要着力研究的四个课题之一,,因此本文认为研究动量词“番”、“通”的语义基础及其演变很有必要。 本文第一章在共时平面上以北大语料库为封闭语料,全面细致地考察动量词“番、“通”的计量对象,对二者的计量对象进行详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得出二者计量对象的等级序列。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在历时层面上研究动量词“番”、“通”的语义基础及其演变过程,详细考察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二者其计量对象的发展脉络,并探讨影响其历时演变的因素。第四章总结比较二者的异同,归纳导致异同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动量词 “番” “通” 计量对象 语义基础 语义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零 绪论9-17
  • 0.1 选题意义9-10
  • 0.2 研究现状10-16
  • 0.2.1 关于量词与计量对象的语义选择性研究10
  • 0.2.2 关于量词语义特征的研究10-12
  • 0.2.3 关于量词的语法化研究12-13
  • 0.2.4 关于量词的认知研究13
  • 0.2.5 关于量词“番”、“通”的研究13-16
  • 0.3 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及语料来源16-17
  • 0.3.1 研究的理论基础16
  • 0.3.2 研究的方法16
  • 0.3.3 语料来源16-17
  • 第一章 动量词“番”、“通”的共时考察17-27
  • 1.0 引言17
  • 1.1 动量词“番”的共时考察17-23
  • 1.2 动量词“通”的共时考察23-25
  • 1.3 小结25-27
  • 第二章 动量词“番”产生的语义基础及其演变27-73
  • 2.0 引言27
  • 2.1 动量词“番”产生的语义基础27-29
  • 2.2 动量词“番”的历时演变29-64
  • 2.2.1 魏晋南北朝时期29-32
  • 2.2.2 唐宋时期32-42
  • 2.2.3 元明时期42-54
  • 2.2.4 清朝至民国时期54-64
  • 2.3 影响动量词“番”历时演变的因素64-69
  • 2.3.1 转喻64-66
  • 2.3.2 类推66-68
  • 2.3.3 语义俯瞰与语义泛化68-69
  • 2.4 小结69-73
  • 第三章 动量词“通”产生的语义基础及历时演变73-107
  • 3.0 引言73-74
  • 3.1 动量词“通”产生的语义基础74-75
  • 3.2 动量词“通”的历时演变75-98
  • 3.2.1 魏晋南北朝时期76-78
  • 3.2.2 唐五代至民国78-87
  • 3.2.3 当代87-98
  • 3.3 影响动量词“通”历时演变的因素98-104
  • 3.3.1 重新分析98-99
  • 3.3.2 类推99-100
  • 3.3.3 语义俯瞰与语义泛化100-102
  • 3.3.4 量词系统自身的调节作用102-104
  • 3.4 小结104-107
  • 第四章 动量词“番”、“通”的比较研究107-113
  • 4.0 引言107
  • 4.1 动量词“番”、“通”的异同107-110
  • 4.1.1 计量对象107-108
  • 4.1.2 语义差异108-110
  • 4.2 导致异同的原因110-112
  • 4.3 小结112-113
  • 第五章 结语113-115
  • 参考文献115-119
  • 致谢119-1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寅;;也谈动量词的语义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2 甘智林;;动量词“下”、“次”语义特征的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4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5 A. Harris;L. Campbell;吴福祥;;《历史句法学的跨语言视角》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8年02期

6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7 金颖;;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8 宗守云;;量词“批”与“群”的语义基础及其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汉语学报;2007年02期

9 魏兆惠;华学诚;;量词“通”的历史发展[J];汉语学报;2008年01期

10 马清华;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1088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88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4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