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中“和”“与”并列结构的多视角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5:30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中“和”“与”并列结构的多视角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和”并列结构 “与”并列结构 语义接近 语义凸显 句法 语用 认知 倾向性


【摘要】:本文从传统语法角度切入,借鉴“表—里—值”理论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采用描写和解释的方法阐述“和”、“与”并列结构句法特征、表意特点、语用功能,揭示两者的语法特点和使用规律,探求在实际语境中,尤其是在口语中的使用倾向性。同时也希望能够解释清楚这种使用倾向性,能够帮助到汉语学习者能正确习得和使用连词并列结构,能为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小小的贡献。文章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研究现状及成果、研究意义及方法。本文主要在传统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等理论的指导下参考前贤和近人研究成果,通过统计数据库、定性定量分析、描写和解释、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和”、“与”并列结构进行考察。 第二章首先分别对“和”、“与”并列结构可连接的体词性和谓词性成分、可充当的句法成分加以讨论。两者都可以连接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等体词性成分、也可连接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等谓词性成分。其次,比较两者句法分布差异并分析原因。“和”、“与”并列结构一般都可以充当主谓宾定等句法成分,但在充分状补等成分时情况有所不同。 第三章首先依照权威词典,理解“和”、“与”的确切意义。其次,从相加关系和选择关系角度阐释并列结构的语义特征并比较两者的语义差别。最后,从语义的接近性出发,阐述“和”、“与”语义结构的固有接近性和临时接近性。 第四章是文章的重中之重,总结“和”、“与”并列结构的语用共性以及分析各自使用的倾向性情况。共性包括三点:1.言语表达的简洁性。2.语义表达的凸显性3.句法表达的平衡性。接着分析两者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使用倾向性情况。主要从连接项的分布、不同语体出现情况、语音上的互补情况等几个方面阐述两者在书面语中的分布情况。其次,从数量比较、标记隐现、连接平行双项等方面的不同分析两者在口语中的使用特点。最后,就现代汉语中“与”存在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第五章结语部分概括和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对文章继续研究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和”并列结构 “与”并列结构 语义接近 语义凸显 句法 语用 认知 倾向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综述10-13
  • 1.2.1 著作、教材及工具书等研究成果11
  • 1.2.2 最近论文研究成果11-13
  •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语料说明13-15
  • 1.3.1 研究理论和方法13-14
  • 1.3.2 语料说明14-15
  • 第二章 “和”“与”连接并列短语的句法考察15-28
  • 2.1 “和”连接并列短语的句法考察15-21
  • 2.1.1 连接名词、代词等体词性成分15-18
  • 2.1.2 连接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18-21
  • 2.2 “与”连接并列短语的句法考察21-26
  • 2.2.1 连接名词、代词等体词性成分21-24
  • 2.2.2 连接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24-26
  • 2.3 “和”、“与”并列结构的句法分布比较26-28
  • 第三章 “和”、“与”并列结构的语义特征28-37
  • 3.1 “和”、“与”的基本语义28-29
  • 3.2 并列短语之间的语义特征29-31
  • 3.2.1 相加关系29-30
  • 3.2.2 选择关系30-31
  • 3.3 从语义接近角度看“和”、“与”并列短语31-37
  • 3.3.1 语义的固有接近性31-32
  • 3.3.2 语义的临时接近性32-34
  • 3.3.3 语义接近对并列短语结构式倾向性考察34-37
  • 第四章 “和”、“与”并列结构的语用功能37-49
  • 4.1 “和”、“与”并列结构的语用共性37-39
  • 4.1.1 语言表达的经济性37-38
  • 4.1.2 语义表达的凸显性38
  • 4.1.3 句法表达的平衡性38-39
  • 4.2 “和”、“与”并列结构的语用倾向性39-47
  • 4.2.1 连接项的分布倾向39-43
  • 4.2.2 语音互补倾向43-44
  • 4.2.3 口语中的使用倾向44-47
  • 4.3 探求现代汉语中“与”存在的重要性47-49
  • 第五章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明;从《水浒全传》、《红楼梦》、《家》看“与”字的发展[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2 晋家泉;连词“和”连接谓词性词语刍议[J];滨州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3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4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5 吴仲华;“和X一样”结构的两种表义功能及其他[J];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王少莹,杨白云;谈并列连词“和”的用法及其新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高育花;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研究述评[J];古汉语研究;1998年03期

8 储泽祥;现代汉语后缀语助词的数排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9 许有胜;“和”类联合结构的谓词性质[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10 王希杰;说“和”字[J];汉语学习;1982年06期



本文编号:1089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89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5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