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夸张隐喻构念的双象限认知理据验视
本文关键词:汉英夸张隐喻构念的双象限认知理据验视
【摘要】: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鲜明地指出,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是辞格或曰简单的交际附属品,也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的思维方式。文章在将充分的理论考察与足额的例证阐析有机结合的前提下提出:传统的夸张修辞不仅是表层的语词超常组配,更是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认知路径,换言之,夸张的本质是隐喻性的。汉英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身体结构及其体验范式决定了两种夸张隐喻的趋同性;而中西方民族的文化模型又衍生出跨语言夸张隐喻的差异性。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关键词】: 夸张隐喻 理据 经验主义现实论 文化模型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ERP实验的隐喻认知神经机理研究”(11YJC740094)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12K143)
【分类号】:H15;H315
【正文快照】: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做“超额过量”的描述。《牛津简明英语词典》定义“hyperbole”:“an exaggeration not meant tobe taken literally”[1]668。不少修辞学家认为英语的“hyperbole”和汉语的“夸张”在表达方式、修辞效果和使用目的等方面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泽余;;维吾尔语词语理据说略[J];语言与翻译;2008年04期
2 刘荣琴;;词语理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09年06期
3 王立杰;词语的理据与词义理解——兼及词语的理据研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徐时仪;略论双语词典释义的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0期
5 黄伟明;英汉构词理据比较[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刘瑞明;民间秘密语理据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7 罗庆云;汉字的类化对双音词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2年S1期
8 刘晓梅;新词语的词源研究概述[J];辞书研究;2003年02期
9 汪维辉;“承”有“闻”义补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子荣;比喻构词的语言学理据[J];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燕;;关联理论对幽默言语翻译的诠释力[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李素秋;;汉维名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景宠业;;“可以”之“以”的性质商榷[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玉红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七老八十”成“语”的语言学理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李二占 苏军锋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一部研究语言微系统的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宋玉柱;“从俗从众”≠“从错”[N];光明日报;2000年
4 王鸿良;异形词有了新规矩[N];浙江日报;2002年
5 李土生;用简识繁:汉字使用的“中庸之道”[N];中国信息报;2009年
6 新华社记者 谢樱 明星;汉字“整形”有理无益?[N];文汇报;2009年
7 记者 谢樱 明星;汉字“整形”争议折射文化话语权之争[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肖晓晖;汉字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汉字:透过历史看当前[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玲;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月松;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婉芳;汉语词汇理据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静;变异修辞的理据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3 胡军;汉语日源回归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瑜;基于优选论的汉语缩略语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刘小初;现行规范汉字的理据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盛超;汉语动物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胡佩迦;对《释名》的认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泽娟;典型性对词义变化的影响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琴;《红楼梦》骂詈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黎婷婷;语义演化的典型理论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94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9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