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符号指称及其对象的心理投射属性
本文关键词:论汉语符号指称及其对象的心理投射属性
【摘要】:汉语名称是事物在人心理上的客观投射,并受到人的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完成名称与其对象的一一对应关系。语言符号应该建构一个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系统,不仅将语言符号作为客观的、理想的对象进行研究,还应将语言作为主体的、复杂的和现实的对象进行研究,不仅要考虑西方的哲学理论,还应从汉语出发认识语言的普遍规律。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表意文字 汉语符号 指称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D103)
【分类号】:B842;H136
【正文快照】: 关于语言符号和其指向对象的问题,在哲学界的研究与争论历久弥新,各种不同的流派和解释层出不穷,几乎包含了分析哲学、逻辑学、模态哲学、心灵哲学等等全部领域。但由于争论之源起是在西方,所以这些繁杂的流派与学说都是建立在字母文字符号的基础上,而对于汉语来源于象形文字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效斌;符号意义研究的开放性与适切性——从“符号的概念是概念群”谈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张智学;指称与涵义关系探析──语言意义理论讨论之二[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侯洪澜,齐明;传统思维与汉字的发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周建设;亚里士多德的语义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孙蕾,何英玉;语言哲学的难题——指示语[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6 何自然;语用推理的照应[J];福建外语;2000年01期
7 蔡英杰;“所”的指代功能考察[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高彦梅;指称的层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王恩旭,徐建华;试论汉语篇章的复指原则[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吴云燕;;汉字性质研究中的理论反思[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尚昭;吴支贤;;水族文字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2 曹沂华;;浅论汉语外来词的类型、发展及规范[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彭泽润;;不能把胡乱解释文字的游戏当做科学[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5 彭聃龄;;从汉字识别与命名看文字的普遍性与差异性[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6 马尔子;;彝文的历史发展和四川规范彝文[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7 苏宝荣;;词(语素)义与结构义及其在语文辞书编纂中的处理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巧云;;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子国;王秀旺;;古彝文浅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媄代煃;;《南海寄归内法传》“行初”考[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俐 李培禹;李土生:汉字研究赋新篇[N];北京日报;2007年
2 梁国祥;母语是民族的灵魂[N];中国教师报;2006年
3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彭勇;《土生说字》全卷本系列丛书面世[N];中国信息报;2009年
5 中华中医药学会 温长路;以字说文 以文载道[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苏培成;“复兴繁体字”——一个无法实现的梦[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研;潘文国:中文的机遇首先在于正视自我[N];辽宁日报;2008年
8 季洪光;《土生说字》妙解汉字内涵外延[N];科技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范涛;抢救神奇女书[N];北京日报;2002年
10 范涛;我国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N];北京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郑婕;魏晋南北朝简牍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8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9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潘s銀N;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双重指称的功能语言学阐释[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程润娇;外国留学生语篇中的指称衔接偏误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3 牟莉;现代汉语“肥”和“胖”的指称面貌及其历史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闫海宁;论英汉互借词中的意译词[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许有胜;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姚小鹏;现代汉语复指短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毛宏燕;汉语“什么”与俄语“что”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芳芳;指人“的”字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4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0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