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战国时期六国金文角度看汉字的隶变

发布时间:2017-10-27 20:37

  本文关键词:从战国时期六国金文角度看汉字的隶变


  更多相关文章: 战国 六国金文 隶变


【摘要】:从本质上说,隶变是整个汉字系统由象形系统向音义符号系统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战国时期六国金文和秦文字一样,也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它们或调整字形,呈现与秦文字一致的隶变步调,或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隶变风格,但隶变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如秦文字。笔画平直化、方折化也是六国金文最常见的隶变手段。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战国 六国金文 隶变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战国出土文献同实异名异字辑考”(项目编号:11YJC740022) 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战国金文字形全编及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25)的资助
【分类号】:H121
【正文快照】: 隶书的来源和隶书与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关系问题,是隶书研究中颇有争议的热点话题。在20世纪70年代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简窜等战国秦汉早期隶书材料出土以前,大多学者都认为隶书是六国文字发展的共同趋向,唐兰、郭沫若、饶宗颐等学者都有过这样的论断。[6]152-166’⑴’[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明文;;金文札记二则[J];古汉语研究;2010年03期

2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3 郑振峰;何林英;;书写意识和书写生理在汉字隶变中的作用[J];语文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远明;;汉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文字研究的初步设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沙宗元;gU氏壶铭文补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黄德宽;汉字构形方式的动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沙宗元;百年来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关于汉字结构研究的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吴国升;;春秋文字字形区域性特征的初步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国权;清代金文研究}湂諿D];吉林大学;2011年

5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晓静;东汉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吕蒙;汉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李晶;;(矢廾)季鼎、扬簋与西周法制、官制研究中的相关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平其凡;右执笔的书写原理与笔势[J];新美术;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加深;书写材料和工具与隶变的关系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4年03期

2 赵立伟;从隶变看俗字的产生[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任晓明;;从西汉刻石看隶变[J];书法世界;2004年04期

4 王贵元;;隶变问题新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宇枫;周景环;;秦至汉初的简帛文字与隶变[J];群文天地;2011年21期

6 刘莉;;试评《隶变问题新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03期

7 向光忠;;"隶变"问题讨论(上)——隶变管蠡[J];历史教学;1992年08期

8 丛文俊;;"隶变"问题讨论(上)——从书体问题说到隶变的早期特征[J];历史教学;1992年08期

9 姜宝昌;;"隶变"问题讨论(下)——隶变规律之我见[J];历史教学;1992年09期

10 许放;;浅谈我对隶变的认识[J];青年文学家;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龙剑平;;汉字楷体的形成及其发展[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五云;;汉字系统形成过程中的民俗因素[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煜;碑派隶书是汉字隶变之伤[N];美术报;2013年

2 周树心;汉字刍议[N];贵州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凤山;隶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休兵;浅析“隶变”[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田芳;隶变新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乐;马王堆简帛文字的隶变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漆光其;隶变楷变因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5 徐志学;汉字隶变和简化对形声字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艳;隶书的产生及其审美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薛皖东;《干禄字书》所收俗字与敦煌俗字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05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05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