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学革命”时期胡适语言文字变革空间的开拓
本文关键词:试析“文学革命”时期胡适语言文字变革空间的开拓
【摘要】:《文学改良刍议》在"温和"的行文之中实则是相当革命的内容,完全颠覆了中国古代文学既有的雅俗格局,为中国现代书面语的转型以及现代文学语言的诞生开拓了新的空间。《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立一个整体的文言与白话二元对立,而由白话取代文学的历史与现实的场景,必然涉及到空前的复杂性。《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思路表明胡适的白话思考与倡导的重大进展,"国语"的标出使得之前文言、白话二元对立的诸多问题都化零为整,而得到极大的超越。胡适这三篇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为重要的论文,构成一个重要的语言文字变革的空间,并开放而不断生长。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文学革命 雅俗 文言 白话 国语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CZW04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09YJC75108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6;H109.4
【正文快照】: 我们愿意把胡适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3卷第3号上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与1918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上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三篇著名的论文作为理解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有关现代白话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玲;一个观念的奇迹——论胡适历史进化的文学观[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汪梦川;;评胡适与南社的白话诗词之争[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杨国荣;语言的转换:文化的深层变革——从胡适看文学革命[J];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01期
4 刘自匪;从“教育救国”到“文学革命”——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形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植田渥雄;《文学改良刍议》考——关于文学革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姜异新;;由“通过语言”到“在语言中”——论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J];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04期
7 李庆;胡适与白话文学运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8 庄森;;胡适的文学自然进化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9 许霆;;五四时期的白话运动与新诗运动[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10 安文军;;关于文学革命中白话问题的几点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书光;;试析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黄振宙;;试论文学的现状与出路[A];中共紫阳县委党校毕业生优秀论文选论文集[C];2004年
5 陆克寒;;瞿秋白“文化革命”论的意识渊源与思想内涵[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6 李怡;;文学革命:“第二阶段”的独立意义——重评郭沫若《创造十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7 李佳;;试论《国语》的篇章结构[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叶修成;;“春秋笔法”与《国语》书写[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沈卫威;;从《新青年》到《新潮》——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陆克寒;;瞿秋白文艺思想的构成要素与内在理路[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红;新诗中的文言与传统白话[N];文艺报;2002年
2 小湖;手机平台大闹文学革命[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3 魏丽敏 浙江桐乡文人贸易有限公司;网络上的“文学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邱江宁;文言与利器[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吕莎;网络写作:意义超越任何一次文学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程巍;文学革命发端史的几个版本[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邵则遂;对接[N];光明日报;2010年
8 李传玺;危流之争中生命的痛楚与欢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凯佳;中国首篇现代白话小说——《一日》[N];中国档案报;2006年
10 周远斌;胡适与《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青;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吴浪平;中国现代作家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于小植;周作人的文学翻译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管雪莲;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5 朱恒;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申明秀;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魏玮;北宋仁宗词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腊丽;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袁红涛;论现代白话文学的确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贾泉林;陈独秀“文学革命”时期的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褚金勇;现代性视域下的“五四”文学革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心力;新潮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7 高辉;文学革命中的西方文学思潮[D];山西大学;2013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覃宝凤;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编纂[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莉亚;论戊戌前后梁启超的“文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8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0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