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大学生礼节性邀请的语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20:0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礼节性邀请的语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礼节性邀请 适切条件 语用策略 语用目的 性别差异


【摘要】:长久以来,学者们都致力于研究理想状态下的语言使用现象。然而,松散的、虚假的语言使用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礼节性邀请是虚假言语行为的其中一种。在中国,礼节性邀请是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在礼节性邀请中,说话人向听话人发出了邀请,但其实际意图并不是希望听话人接受邀请,而是借此达到其他隐含的交际目的。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礼节性邀请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这个课题,而且能够为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提供启示。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我们搜集的各种语料,阐述和分析了汉语中的礼节性邀请这种文化现象。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汉语礼节性邀请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文章首先对汉语中的礼节性邀请进行了明确定义,找出了真诚邀请和非真诚邀请的区别性特征。其次,本文在塞尔的适切条件下,分析了非真诚邀请如何在违反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成功实施某种语言行为的。接着,文章分析了人们在发出邀请时为了使听话人能够辨别出他是非真诚性的而经常使用的六种策略以及实施这种礼节性邀请的语用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尽管男女大学生在礼节性邀请中显示出一些共性,但他们存在更多的差异。共性体现在:男女大学生都热衷“吃饭”这一话题;都经常对和自己有同等关系的人使用礼节性邀请,很少对权势高于自己的人使用礼节性邀请;发出礼节性邀请主要是出于礼貌。差异主要有:首先,女性学生礼节性邀请的话题更为广泛,并倾向于使用更为礼貌的词汇和表达;其次,女大学生出于同情和安慰发出的礼节性邀请较多,而男大学生用于控制对话的礼节性邀请较多;再次,女大学生对于社会变量更为敏感;最后,女大学生使用的礼节性邀请策略种类更多。这些差异显示女大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拥有更多优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的更为礼貌。 本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实现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有益的补充,使言语行为理论更加完善;在实际应用上,帮助中国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异性交往,使外国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增强汉语交往能力。
【关键词】:礼节性邀请 适切条件 语用策略 语用目的 性别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2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12-15
  • 1.1 Rationale of the Study12-13
  • 1.2 Objective of the Study13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15-26
  • 2.1 The Working Definition of Ostensible Invitation15-16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Ostensible Invitation16-22
  • 2.3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22-26
  • Chapter Ⅲ Methodology26-31
  • 3.1 Research questions26
  • 3.2 Subjects26-27
  • 3.3 Research tools27-28
  • 3.4 Data Collection28-29
  • 3.5 Data Analysis29-31
  • Chapter Ⅳ Results and Discussion31-67
  • 4.1 Defining Features of Ostensible Invitation in Chinese31-35
  • 4.2 Violations of Felicity Conditions in Ostensible Invitation35-38
  • 4.2.1 Vilations of 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35-36
  • 4.2.2 Violations of Preparatory Condition36-37
  • 4.2.3 Violations of Essential Condition37-38
  • 4.3 Ostensible Invitation Strategies38-45
  • 4.3.1 Implausibility Strategy39-40
  • 4.3.2 Vagueness Strategy40-41
  • 4.3.3 Non-persistence Strategy41-42
  • 4.3.4 Hedge Strategy42-43
  • 4.3.5 Exaggeration Strategy43-44
  • 4.3.6 Non-verbal sign Strategy44-45
  • 4.4 Pragmatic Purposes of Ostensible Invitation45-53
  • 4.4.1 To Show Politeness47
  • 4.4.2 To Start/End conversations47-49
  • 4.4.3 To Express Sympathy49-50
  • 4.4.4 To Shift Topics50-51
  • 4.4.5 To Avoid Awkwardness51-53
  • 4.5 Gender Contrast in Ostensible Invitation53-67
  • 4.5.1 Similarities53-54
  • 4.5.2 Gender Differences54-67
  • Chapter Ⅴ Conclusion67-71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67-69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69
  •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69-71
  • References71-74
  • Appendices74-77
  • Publications77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Youding Shen on the Meaning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s[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国书 黄道锋 特约通讯员 周海良;安徽省蚌埠军分区着眼任务拓展增设考题[N];中国国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大学生礼节性邀请的语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赵俊丽;汉语非真诚邀请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3 张蕊;中英文商务邀请信中的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欢;亚沙会项目翻译启示[D];烟台大学;2013年

5 杨文澜;中国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付萍;婚礼喜帖设计的个性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7 高文芳;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王燕;汉语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李铮;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赵宇慧;汉语日常会话中拒绝语的会话分析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9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09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f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