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申义与范畴化——以后缀“子”为例看汉语派生词范畴义的获得
本文关键词:引申义与范畴化——以后缀“子”为例看汉语派生词范畴义的获得
【摘要】:在汉语派生词的形成过程中,词缀源语素的引申和所形成的引申义列,对确定词缀语素的性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词缀源语素的引申义产生时代不同,虚化程度不同,对应范畴不一。词缀表达词一级的范畴义。派生词的范畴义是词根的核心义素和词缀的核心义素共同组成的。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子” 派生词 范畴义 引申义
【基金】:国家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项目编号:10AYY004) 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科研启动项目“中古汉语词缀研究”(项目编号:10XNF03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派生词作为汉语本体研究的难点之一,其困难之处归根结底有两点:1、词缀源语素的意义“虚化”到什么程度即可以其为界,说词缀自此产生了;2、汉语的派生词缀(derivative affix)总不能摆脱词缀源语素的那一点似有似无的“词汇意义”,那么该如何认识它的这一点词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符淮青;;组合中语素和词语义范畴的变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杨贺;;汉语词缀的形成及其特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范毓周;试论灭商以前的商周关系[J];史学月刊;198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锋;;聊斋俚曲中的“人伦关系”剖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毛远明;;汉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文字研究的初步设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4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5 沙宗元;gU氏壶铭文补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6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沙宗元;百年来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关于汉字结构研究的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徐福艳;;“裸”字古今探[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黄锡全;;新见古文字材料与古代货币研究中之疑难问题举要[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7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符淮青;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词性的认识[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现代汉语名词后缀“子”的用法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秦坚;后缀“子”的类型和意义[J];语言与翻译;2005年01期
3 张廷兴;山东民间“子”缀人品称谓词的考查[J];民俗研究;1998年01期
4 盛银花;安陆方言的词缀“字、儿、娃儿”[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5 祝崧;成都方言中名词的加“子”和“儿化”[J];文史杂志;2002年03期
6 孔德玉;;词尾“子”的产生、发展与成熟[J];语文学刊;2009年06期
7 石爱兵;;《游仙窟》中名词后缀“子”补考[J];学理论;2009年17期
8 白水;从动词后缀“子”的运用推测《金瓶梅》的作者[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03期
9 宋永泽;“子”在《孟子》中的用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李建文;古人名字何以“子”居多[J];陕西教育;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宗振;;古代突厥文献中的bεrk及其演变[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2 李树兰;;满语动词zhafambi的词义分析[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3 曹跃香;;与“词缀”有关的术语使用情况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秉义;;汉英比较:“走”的音义联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乃文;;谈《大英俄汉词典》及其语义等值[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李茂康;;论音义来源与意义来源[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陈治安;蒋宇红;;英汉小句中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研究[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锡伦;语言中的类推现象[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沈锡伦;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夏军;从姓氏称说看汉字的认知[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陈磊;“高科技”有错吗?[N];科技日报;2005年
5 黄德彰;“章字”讨论[N];乐山日报;2009年
6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儿/头”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4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5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石德富;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8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段颖玲;《十二楼》的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茜;现代汉语末登录派生词分析及识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飞;现代汉语高频后缀派生词的识别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王桥;现代汉语派生词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杨建华;试论汉语单纯词象似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燕青;《段注》词义引申系统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上元;汉语发展大趋势:造字复体化与造词复合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兰清;现代汉语后缀“子”构词规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立群;汉语方言词缀的类型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宋U,
本文编号:1111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1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