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璧其罪”新解
本文关键词:“怀璧其罪”新解
更多相关文章: 玉璧 用玉制度 左传 历史文化背景 解存在 周代 杜预注 无罪 解释 礼俗
【摘要】:正《左传·桓公十年》提到这样一件事:"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1]晋杜预注解:"人利其璧,以璧为罪。"这一解释把"怀璧有罪"的原因变成他人贪图玉璧的价值,进而演化为财宝致祸,忽视了周代用玉制度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今人对其理解存在偏差。本文试图从周代的用玉礼制出发,探求"怀璧其罪"应有的意义。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玉璧 用玉制度 左传 历史文化背景 解存在 周代 杜预注 无罪 解释 礼俗
【分类号】:H194
【正文快照】: 《左传·桓公十年》提到这样一件事:“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1]晋杜预注解:“人利其璧,以璧为罪。”这一解释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皓政;;一部诗意的“历史”——论《聊斋志异》的文本性质与历史品格[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郭振香;论《礼运》与《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何世剑;;中国古代诗学批评中的诗“媚”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刘书增;张润泽;;试论先秦时期赵国农业的发展水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7 杨_g;;古籍校勘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袁军;;略论明清之前文言小说中侠客形象的发展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王毅;;《易·兑》之“兑”新诂[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刘全志;;论孔门“七十子”之称的由来和流变[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超;;“先农”与“神农炎帝”——以里耶、周家台秦简为中心的讨论[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2 周凤五;;上博楚竹书《彭祖》重探[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方铭;;秦博士与秦始皇的冲突与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戚海峰;;中国消费者独特消费品偏好形成机制分析:基于控制欲望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何胜冰;;韩非之术探研[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6 郭漧樭;卪敬PI;;《经义述闻·春秋左传》辨正七则[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7 杜觐位;;试论蜀地得称“西海”之由[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程诚;;管仲德政新诠[A];2013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娇娇;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康龙;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文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孔令俊;《管子》民本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凌;法由道生—韩非的道法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9 倪海波;《诗经》女性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10 韩玉峰;秦汉时期儒生的命运与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正;;“蔡蔡叔”辨诂[J];中国语文;1997年03期
2 杨末;;“皋比”可训为“虎貔”[J];辞书研究;1987年06期
3 高兵;;“兵”的本义与变义[J];汉字文化;2007年04期
4 李颖;;《国语》韦昭注训诂拾零[J];语文知识;2009年04期
5 赤子;“右尹”释义[J];辞书研究;1992年04期
6 马景仑;古汉语时间副词“忽、卒、遽、亟、骤”的词义差别[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7 刘纶鑫;《左传》中的句末“焉”字[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8 王宇;;“焉”字的被动用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苏宝荣;对《左传选》某些注释的商榷[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10 陈梦韶;谈古汉语中名词能动化[J];语文学刊;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艳霞;;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训诂特色及不足[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马景仑;;《广雅疏证》所涉“正反同词”现象成因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余光煜;;说“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吴姗姗;;关于《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的训诂问题[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王海燕;刁世兰;;论古文中的“互文”修辞格[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向光忠;;释“姓”与“氏”之文字构造与文化蕴涵[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张睫;;“之”“其”自指和对指用法小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富金壁;;王力《古代汉语》亟须重新修订[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葛力力;;字词辨析二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继f ;说“文”谈“字”[N];光明日报;2006年
2 曹聪孙;词语的历史文化背景[N];协商新报;2007年
3 张广成;“碎”音表“小”义的本字隶定[N];天水日报;2006年
4 福建中医学院 彭榕华;“晵”义浅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福建中医学院 彭榕华;“蛊”字小解[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刘从军;“揽胜”应为“览胜”[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7 郝晓宝;网络热词应慎用[N];法制日报;2009年
8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虎;“雕虫”探源[N];光明日报;2009年
9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古籍中的(辨)名与(辨)物(之二)[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吴祚来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文水平在课本之外[N];广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芳;先秦汉语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闫丽;《左传》人物称谓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1997年
4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孟晓妍;若干组先秦同义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邱峰;《南齐书》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历时考察[D];山东大学;2008年
9 郝立新;《尔雅》同源词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朱刚q;西周青铜器铭文复音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立新;《左传》名词动用现象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姚庆保;《左传》及物动词作使动用考察[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巍;《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弋丹阳;《左传》单音节谓语动词的配价结构浅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史维国;《左传》中的处所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周小婕;《左传》数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成;上古汉语三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宋峥;《左传》中使令动词词义特点对其句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荣丽华;《左传》《史记》状态形容词比较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10 宋美晶;许瀚之音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8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1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