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21:01

  本文关键词: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北京方言 类型 运用 可懂度 语言观


【摘要】:老舍先生是现代文坛杰出的语言大师,在北京方言词语的使用上可谓独树一帜。论文以老舍的《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四部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这四部作品描绘的都是发生在老北京人之间的故事,运用的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对于研究北京方言词语有着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数量众多,依据语法功能可划分为十一大类,且其具有词汇上的义类合并、稳固性等特征,这也使得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不同类型的方言词语使用的比例不同,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与此同时,论文还关注到了老舍先生方言词的用字问题。 北京方言词语在老舍作品中主要以直接使用、不加解释,上下文中做出语义解释,方言词语与其对应的普通话形式共同运用到作品中以及随文注释四种方式出现,老舍先生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有其独特的修辞功能,表现在语音方面主要是大量使用儿化,修辞方式上表现为辞格众多,风格质朴,且具有展现地方生产生活特色、描绘社会文化特征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意义。 北京方言词语对于不同方言区的读者而言存在语义可懂度的问题。文章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梳理了不同方言区读者及同一方言区不同年龄的读者对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语义了解程度,并对可懂度不同的方言词语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在语言观方面,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同时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作品方言词语使用量大、活跃度高、京味儿浓郁;而之后的作品方言词语使用量少、活跃度低、京味儿较淡。前期大量使用方言词原因主要是生活经历以及其白话语言观的艺术追求;后期减少方言词语的数量主要有政治、环境、推广普通话的文艺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方言写作语言观对后人的方言词语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北京方言 类型 运用 可懂度 语言观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老舍简介8
  • 1.1.2 老舍作品概述8-9
  • 1.1.3 北京方言词语界定9
  • 1.2 语料来源9-10
  • 1.3 研究现状10-12
  • 1.3.1 学术界对北京方言的研究10-11
  • 1.3.2 学术界对作品中的方言词语的研究11
  • 1.3.3 学术界对老舍作品语言风格的研究11-12
  • 1.3.4 学术界对语料作品的语言研究12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3
  • 1.4.1 研究内容12-13
  • 1.4.2 研究方法13
  • 1.5 写作意图13-15
  • 第二章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类型和特点15-32
  • 2.1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类型15-27
  • 2.1.1 名词性词语15-19
  • 2.1.2 动词性词语19-20
  • 2.1.3 形容词性词语20-21
  • 2.1.4 代词性词语21-22
  • 2.1.5 副词性词语22-24
  • 2.1.6 拟声词类词语24
  • 2.1.7 介词性词语24
  • 2.1.8 连词性词语24-25
  • 2.1.9 语气词类词语25
  • 2.1.10 量词短语25
  • 2.1.11 熟语类词语25-27
  • 2.2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特点27-32
  • 第三章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运用方式和修辞功能32-48
  • 3.1 运用方式33-38
  • 3.1.1 直接使用,,不加解释34-36
  • 3.1.2 上下文中做出语义解释36-37
  • 3.1.3 方言词语形式和普通话形式同时运用37-38
  • 3.1.4 随文释义38
  • 3.2 修辞功能38-48
  • 3.2.1 多用儿化,展现口语特色39-41
  • 3.2.2 写景状物,展现浓郁的地方生产与生活特色41-42
  • 3.2.3 描写风俗民情,表现独特的社会文化42-43
  • 3.2.4 塑造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特征43-45
  • 3.2.5 辞格多样,形象生动45-46
  • 3.2.6 风格质朴,通俗易懂46-48
  • 第四章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的可懂度48-61
  • 4.1 调查涉及人员48-51
  • 4.1.1 人员情况48-50
  • 4.1.2 需要说明的问题50-51
  • 4.2 问卷问题设置51
  • 4.3 问卷具体内容51-53
  • 4.4 问卷调查结果53-55
  • 4.5 结果分析55-57
  • 4.6 可懂度不同的词语的总结和分析57-61
  • 4.6.1 问卷中可懂度低的词语的总结和分析57-58
  • 4.6.2 语料中可懂度高的词语的总结和分析58-61
  • 第五章 从方言词语的运用看老舍的语言观61-68
  • 5.1 表现61-64
  • 5.2 原因64-66
  • 5.3 启示66-68
  • 第六章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3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敏洁;谈广东报纸中粤方言词语使用的尺度[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陈年高;;沭阳方言词语零札[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邵天松;;都市类报刊中方言词语的使用[J];新闻爱好者;2011年19期

4 张小燕;刘传鸿;;浅析温州方言词语中的喻体运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宋均芬;;河北定县方言词语随笔二则[J];中国语文;1999年05期

6 冯青青;;《通俗文》方言词语汇释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杨松柠;王静敏;;浅析黑龙江方言词语的色彩意义[J];大庆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8 王希杰;;方言词语和修辞[J];当代修辞学;1982年04期

9 马思周;;《东北方言词语汇释》编外谈[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10 黄佩文;方言与民俗[J];汉语学习;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继章;巫建英;;有关当前出版物方言词语的几个问题[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方有国;;重庆方言词语探解[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文菲;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高超;《红楼梦》中唐山方言词语探析[D];山东大学;2013年

3 龙琳;《红楼梦》中所见湘方言词语的相关问题及其考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魏丽娅;靖远方言词语考释[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石灵娟;孙犁代表作品中方言词语运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6 雷蕾;建水方言词语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静;新野方言词语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9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19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5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