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指类句生成及解读的意识意向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11:31

  本文关键词:指类句生成及解读的意识意向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意向性 意识 依附性 感受质 指类句


【摘要】:指类句(generics)以隐性全称判断的形式呈现被用于指明一类事物的某一特征,并且相对于一定的语用需要去作出的特设判断。指类句概述分为两种:(1)类—类,如“狗是一种动物”;(2)类—属,如“鸟会飞”,本文重点探讨第二种。 指类句的研究多从逻辑学出发和认知语言学出发。本文对从认知角度研究指类句持赞同态度,且在此基础上开疆扩土另辟蹊径,拟以心智哲学视域下的意识和意向性作为研究焦点和解释模式,结合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的操作程序解读,对指类句生成和解读重新作出阐释。心智哲学研究的是物理实体、人类心智、心智事件三者之间一种链条式的循环关系,会涉及三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文试图借助心智哲学的发展,说明心智哲学中意识和意向性同指类句生成和解读的关系,从而对用心智哲学的观点研究语言作出恰当的定位,并初步从思维、感受质、意向性这三个方面为例,说明心智哲学的观点在语言研究中可能的运用。 本文存在两个研究目标:(1)借助全新的心智哲学意识意向性理论视角说明指类句的生成和解读的操作过程,借助对指类句研究和希望可以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最符合当前研究趋势的发展方向和定位;(2)借助指类联结的思维研究,为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供确凿的证据。 本文的研究拟确立指类句生成和理解的心智哲学三大过程:意象性--指引过程;心理依附性--选择过程;感受质与感受意--解释过程。借这三大过程拟以心智哲学为统领,以认知语用学为视角,争取做到对指类句进行全新角度以及更深层次的剖析,以期弥补指类句的逻辑研究空白,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和写作意义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佐证。 本文的结构整体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本文所要研究的课题:‘指类句识解’的一个大体介绍。与此同时,我们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目标从而整合本文写作纲领。第二章是对指类句国、内外研究状况的一个整体概览和综述,与此同时,展示了指类句研究的分析框架。我们主要依附于心智哲学理论分析框架,同时我们也引进一些有效度的概念,这些概念中意象性、依附性和感受性是我们用来探究指类句生成和理解的心理过程所借助的理论支撑点。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撰写本篇论文的理论来源及方法支持,,以及阐明论文理论来源的实效性;第四章主要重申先前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的关于指类句的定义、分类以及随着时代变化的一些新的特点。第五章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其原因在于我们运用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作为整体框架集中阐述指类句生成和理解过程。
【关键词】:意向性 意识 依附性 感受质 指类句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18
  • 1.1 研究背景14
  • 1.2 研究起因14-16
  • 1.3 研究的问题及目标16-17
  • 1.4 论文结构17-18
  • 第2章 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18-29
  • 2.1 心智哲学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三大理论背景18-20
  • 2.1.1 对于三种科学的一般性介绍18-19
  • 2.1.2 三种科学之间的关联19-20
  • 2.2 心智哲学理论框架下几个重要概念20-25
  • 2.2.1 意向性-理论操作先导21-22
  • 2.2.2 依附性-理论操作基础22-24
  • 2.2.3 感受质和感受意-理论操作过程24-25
  • 2.3 相关文献25-27
  • 2.3.1 指类句的国外研究25-26
  • 2.3.2 指类句的国内研究26-27
  • 2.4 小结27-29
  • 第3章 研究方法29-32
  • 3.1 引言29
  • 3.2 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理论依据29-31
  • 3.3 小结31-32
  • 第4章 研究结果32-38
  • 4.1 指类句概述32-34
  • 4.2 研究发现及启示34-38
  • 4.2.1 心智哲学视域下剖析指类句的来源34
  • 4.2.2 心智哲学视域下分析指类句的特点34-35
  • 4.2.3 心智哲学视域下有关指类句的分类35-38
  • 第5章 讨论38-52
  • 5.1 引言38
  • 5.2 心智哲学视域下指类句的生成和理解38-50
  • 5.2.1 指类句生成的一般过程38-40
  • 5.2.2 意象的构建和指引过程40-45
  • 5.2.3 心理依附性—指类句生成的思维选择过程45-47
  • 5.2.4 感受质与感受意—指类句生成的解释过程47-50
  • 5.3 小结50-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 致谢58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6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26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0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