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之”字隐现问题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之”字隐现问题对比研究
【摘要】:就《汉语札记》中的属格标记"之"与《马氏文通》中的介字"之"在偏次时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之"的隐现问题,发现在此问题上,马若瑟的视角主要在西方语法体系,同时也注意到了汉语特有的语感问题。马建忠主要从汉语自身特点来看,主要关注韵律、音步、强调、省略、语气等修辞方面的问题,对西方语法体系也有所借鉴。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关键词】: 汉语札记 马氏文通 “之” 隐现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émare,1666-1736),清代法国来华的著名耶稣会传教士,其代表作《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简称《札代表-作《汉语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简称《札记》)1728年完稿,在西方汉语学习史、研究史及汉语语法学史上有着不可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本良;《马氏文通》的辞气论[J];古汉语研究;1999年02期
2 杜季芳;;论《马氏文通》对“之”字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褚智歆;;汉语韵律句法研究的滥觞——从《马氏文通》看汉语韵律制约句法的现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张西平;;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J];清史研究;2009年02期
5 沈锡伦;;语法修辞结合研究的成功之路——《马氏文通》修辞方法论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6 贺洁;;《马氏文通》的“偏次”及其形式标志“之”[J];语文学刊;2006年17期
7 廖序东;;《马氏文通》所揭示的古汉语语法规律[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8 高万云;;《马氏文通》的修辞意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龚茂华;《马氏文通》修辞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解伟莉;《马氏文通》语用平面探微[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恒大;;《论语》中介词“于”用法的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郝凤娟;;《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化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3 方松;;《论语》的判断句[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陈祝琴;;《马氏文通》中的“散动”及其相关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洪丽娣;;上古汉语“(受事主语)·为·宾·动·之”句式的再思考——以“今为赤帝子斩之”为例[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汪大明;张虹;;《马氏文通》的“其”字研究及其价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单宝顺;;制约二价V-O式动词价位的因素[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8 马克冬;张显成;;《搜神记》介宾补语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林松;;《盐铁论》中时间副词的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10 李利娜;;浅谈现代汉语潜量词中的复合量词及其色彩意义[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迎泽;张瑾;;命题、语用与动词句法表现的多样性[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云峰;北京话介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7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胡显耀;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巍;《清平山堂话本》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秀娟;《吕氏春秋》形容词转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康文娟;《儒林外史》代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小静;四大南戏语气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方佳茹;《新编五代史平话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玉晓;《人间词话》修辞语境观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华祚彩;《吕氏春秋》兼语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韩钰;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作文中的韵律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宏磊;《淮南子》单音节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福玲;对外汉语教学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比”字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娜;;论《马氏文通》中连字界说的几个问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陈国华;普遍唯理语法和《马氏文通》[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3 张鹏;;论《马氏文通》之同次[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康健;浅谈《马氏文通》中的单、复句[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 刘永耕;《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刘永耕;语法意义的困惑──从“止词先置说”看《马氏文通》的历史局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7 李艳;;《马氏文通》对语篇结构性衔接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袁本良;《马氏文通》的辞气论[J];古汉语研究;1999年02期
9 方平权;一百年来的《马氏文通》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9年02期
10 陈青松;《马氏文通》的语篇思想[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盖瑞雪;复动句的句法、语义与语用分析[D];苏州大学;2004年
2 丁玲;存现句的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穗;;古汉语“之”“是”宾语前置问题再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刘景农;;《櫖氏文通》以前的姙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S6期
3 张显成;“马中的千里马”[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1年04期
4 沈锡伦;论《马氏文通》的句读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5 秦嘉英 ,喻芳葵;谈《马氏文通》的句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6 杨琳;论“唯S是(之)P”句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孙良明;汉语没有单、复句之分主张的先导——纪念《马氏文通》出版90周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8 沈锡伦;;语法修辞结合研究的成功之路——《马氏文通》修辞方法论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易敏;“之”、“其”自指浅析[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10 刘瑞明;对“之”“其”第一、第二人称说的否定[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邵霭吉;;《马氏文通》校勘拾误[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Ma Shi Wen Tong and its Theory of Languag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姜望琪;;中西语言研究传统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汪洪章;;《文心雕龙》中的篇章衔接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思;过去时里“了_1”使用情况考察[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彬;程度副词短语分布差异的认知解释[D];南昌大学;2005年
3 刘红霞;描写性状语后助词“地”的隐现[D];南昌大学;2005年
4 龚茂华;《马氏文通》修辞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樊海燕;现代汉语方位词隐现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袁静;论现代汉语介词的隐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石轶兰;“介词+N/NP+方位词”中方位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吕英兰;马建忠善译理论的现代阐释[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王华;论介词短语作句首状语[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熊礼淼;“V的N”偏正结构中“的”字隐现规律及其动因考察[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26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2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