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式语法八大弱点的诟病
本文关键词:对构式语法八大弱点的诟病
【摘要】:对构式语法进行了尝试性的吹毛求疵,指出其八大弱点:1)派别林立,观点不一;2)观点不清;3)过分强调构式的单层面性和独立性;4)过分强调语法系统的开放性;5)过度夸大语法和语义的关联性;6)无法解释一个具体实体构式的跨语言差异;7)构式语法的原则有过于绝对之嫌;8)构式语法的"语用"属姑且用之的"权宜语用"。最后指出构式语法的前景在于构式语法的内外互补。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关键词】: 构式语法 诟病 构式 互补 语用
【基金】:四川外语学院和国家社科项目“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sisu201209,12BYY017) 教育部社科项目“词汇-构式语用学:语用翻译学的第一座桥”(12XJA740008)的前期成果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1.吹毛求疵的引言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阵营内最活跃、最具解释力、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本文吹毛求疵,旨在推进其发展,并推动语言学的发展。石毓智(2004)介绍了以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的七个缺点:1)忽略语法的系统性;2)完全否定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的转换关系;3)忽略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董娜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浅析关联理论与构式[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李勇忠;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4 张磊;张瑞虹;;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5 王海峰;;离合词离析形式AxB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6 闫洪勇;施晓伟;;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7 于红;戴卫平;;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8 蒋世强;;构式语法的符号学诠释[J];语文学刊;2010年21期
9 张洁;;用构式语法分析汉语的存现句和容纳句[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10 余兰;;构式语法及在其框架下的语言习得[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补:三种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及其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云靖;;“NP+的+VP”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潮白;前度“涨”字今又来[N];南方日报;2010年
3 张春红;“汉语危机”,有点危言耸听[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娟曼;现代汉语贬抑性习语构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禀诚;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丰蓉;构式语法视角下“起来”中动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沈冲;从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角度浅谈构式语法[D];辽宁大学;2011年
3 黄巾格;“被+X”构式的构式语法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李小乐;基于构式语法的中英文网络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黄学强;构式语法下英汉被动构式功能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7 彭星星;从构式语法看汉语谐音仿拟[D];湖南大学;2012年
8 苏敬霞;“吃+NP”的构式语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小静;基于EC模型的汉语“比X_2还X_2”构式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胡素珍;汉语动结构式的认知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9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29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