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顺应论的个人新闻发布会中话语身份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0:14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言顺应论的个人新闻发布会中话语身份建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话语身份 建构 顺应理论 群体身份 个人身份
【摘要】:身份是言语交际过程中重要的社会性符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身份建构在交际语言中十分普遍。上个世纪以来,在不同领域中,例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和批评文学等,学者们开始广泛关注及研究这一语言现象。身份建构这一概念日益成为联系语言与社会结构的纽带,语言与身份建构的研究一直活跃在与语言使用相关的各个领域。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互顺应。本文采用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的语用分析框架,对个人新闻发布会中的话语身份建构进行研究,探索在特定的语境环境下话语身份产生的深层原因,以明了话语身份建构的具体过程。 本文收集了近10年来国内外的22篇个人新闻发布会实录,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个人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身份建构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其中包括对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理世界的顺应。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语言输出者会对语言的形式和使用语言时的策略做出一系列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并不是静态的和固定的,而是动态协商的结果。语言输出者这一系列的选择和协商,其中就包括违反合作原则来顺应特定语境中的各种变量,话语身份的建立和转化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发现如下: 首先,根据对“话语身份”这一概念的阐述得出话语身份具有双重角色:产出性角色和接收性角色。统计并根据产出性角色中负责人的差异性分类得出个人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构建的话语身份主要分为群体身份和个人身份,两种身份并存于发言人身上,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转换。 其次,个人新闻发布会中的话语身份建构是对发言人所处语境的顺应而构建产生的,一是对于物理世界的顺应,其中包括对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顺应,二是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包括对社会传统及文化的顺应,三是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包括对心理动机和情感的顺应。发言人的话语身份并不是固定的,为了达到会话目的,为了顺应语境的变量,发言人会有意识地在不同的身份中进行转换。 第三,个人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一般都是社会中的公众人物,同时具有个体属性及社会属性,因此在个人新闻发布会中身份构建的主要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塑造良好的个人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了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发言人通常更倾向于后者。 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会话身份建构的研究语料,探索会话身份的形成过程,进一步证明顺应理论对于交际行为的解释力。另外,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公众人物话语,提高读者的批判性阅读意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言语交际。
【关键词】:话语身份 建构 顺应理论 群体身份 个人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3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8-9
- Contents9-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5
- 1.1 Introduction11-12
- 1.2 Rationale of the Present Study12-13
- 1.3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Study13
- 1.4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13-14
- 1.5 Layout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5-25
- 2.1 Previous Study on Identity15-19
- 2.1.1 Previous Overseas Research on Identity15-18
- 2.1.2 Previous Domestic Research on Identity18-19
- 2.2 Previous Study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19-22
- 2.2.1 Ethnographic Approach19-20
- 2.2.2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20-21
- 2.2.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21-22
- 2.3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Media22-23
- 2.4 Summary23-25
- Chapter Three Analytical Framework25-30
- 3.1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25-26
- 3.2 Verschueren’s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26-28
- 3.3 A Working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Present Study28-30
- Chapter Four Discours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Personal Press Conferences30-47
- 4.1 Types of Discourse Identities in Personal Press Conferences30-35
- 4.1.1 Group-identity32-33
- 4.1.2 Self-identity33-35
- 4.2 Adaptation in Constructing Discourse Identities35-43
- 4.2.1 Constructing Discourse Identity by Adapting to Variables of the Physical World35-39
- 4.2.1.1 Adapting to Temporal Reference36-37
- 4.2.1.2 Adapting to Spatial Reference37-39
- 4.2.2 Constructing Discourse Identity by Adapting to Variables of the Social World39-41
- 4.2.2.1 Adapting to the Social Convention40-41
- 4.2.2.2 Adapting to Culture41
- 4.2.3 Constructing Discourse Identity by Adapting to Variables of the Mental World41-43
- 4.2.3.1 Adapting to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42-43
- 4.2.3.2 Adapting to Emotions43
- 4.3 Functions of Discourse Identity Construction43-47
- 4.3.1 Setting up a Good Social Image44-45
- 4.3.2 Setting up a Good Personal Image45-47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47-49
- 5.1 Major Findings47-48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48-49
- Bibliography49-53
- Appendix53-77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77-78
- Acknowledgements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仰和;新闻发布制度与现代政府[J];国际新闻界;2004年03期
2 莫莉莉;话语中的角色转变与身份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雪梅;;电视新闻的语言选择重要性及策略[J];科技传播;2012年22期
4 庄琴芳;;福柯后现代话语观与中国话语建构[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5 李成团;;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外语教学;2010年05期
6 王晋军;英语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身份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董平荣;;试论语言与身份研究中话语分析的整合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7期
8 骆正林;记者招待会上西方记者的提问技巧[J];新闻爱好者;2004年10期
本文编号:1129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2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