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汉对中国音韵学传播的重大影响
本文关键词:高本汉对中国音韵学传播的重大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音韵学研究 高本汉 汉语音韵学 语言学 中国学术界 钱玄同 林语堂 传统中国 魏建功 语音学
【摘要】:正《中国音韵学研究》在民国时期开始成为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经典名著,汉语音韵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气象。高本汉的著作译成中文之前,其影响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已经形成,自此,传统中国语文学转向现代的语言学。本文将回顾汉语音韵学研究,特别是高本汉汉语音韵学研究及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音韵学研究 高本汉 汉语音韵学 语言学 中国学术界 钱玄同 林语堂 传统中国 魏建功 语音学
【分类号】:H11
【正文快照】: 《中国音韵学研究》在民国时期开始成为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经典名著,汉语音韵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气象。高本汉的著作译成中文之前,其影响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已经形成,自此,传统中国语文学转向现代的语言学。本文将回顾汉语音韵学研究,特别是高本汉汉语音韵学研究及其对于我国音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华;;《韵表》浊上变去情况研究——词汇扩散理论的又一力证[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2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王进安;李绍群;;宋元明清韵书编纂中“助纽”的传承与演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林秉娟;张平忠;;《韵镜》一系韵图唇音韵字开合在《四声等子》一系韵图中的演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刘华江;;也谈《韵镜》的“开合”[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邹德文;汪银峰;;论《黄钟通韵》的潜在音系特征[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张新;;《元韵谱》韵部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刘晓英;;从《字学元元》俗音看明末郴州方音声母特点[J];古汉语研究;2005年04期
9 周赛华;;重论《等韵图经》止摄合口照组字韵母的拟音[J];古汉语研究;2010年01期
10 阳欣,李振中;汉语音韵学的现代化进程[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怓亚荣;宋元韵图五种用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新华;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赵翠阳;慧琳《一切经音义》韵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邹德文;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余跃龙;《等韵精要》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赵世海;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建娘;王植《韵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龙奎;《韵学集成》音系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娄育;《音声纪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莹莹;《韵镜》与《切韵指掌图》语音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5 高锐霞;从现代隆尧方言看《五方元音》的语音特点[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琪;日本悉昙家所记古汉语声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魏薇;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马亚平;《五音集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林玉芝;《韵学集成》与《集韵》、《五音集韵》关系考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丁文艳;《韵法直图》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开,肇路;高本汉和他的汉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2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徐州举行[J];语言研究;2000年04期
3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举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4 潘悟云;;高本汉以后汉语音韵学的进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5 李斐 ,毛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召开[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6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J];古汉语研究;2002年04期
7 鲁国尧;要无愧于我们的时代——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8 鲁国尧;“多元”“争鸣”“创新”的音韵学 “Polaristic”,“Contentious” and“Creative” Phonology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1届学术讨论会暨 汉语音韵学第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J];古汉语研究;2000年04期
9 杨耐思;唐作藩;;罗常培先生在汉语音韵学上的杰出贡献[J];中国语文;2009年04期
10 唐作藩;杨耐思;;罗常培先生在汉语音韵学上的贡献[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琳;;赵元任与中西文化交流——以语言学为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孟威;;“等”的研究综述[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蔡丽华;;中古四等韵介音研究综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张娟;;小议汉字的民族认同性[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王进安;;论韵书编纂中的“助纽”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韩小忙;;《文海宝韵》丙种本内容辑校[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7 吴洁;;从“殳”字说起——浅谈形声字孳乳现象与形声字声符表音“传代”的关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韦学纯;;历史音韵学和语言年代学视野的水汉民族渊源[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玉tb;国际音标:现代语音学界的国际货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杨桂青;汉学让我们重新打量这个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学界耆宿晚年学术大著问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张西平;汉学:海外的中国学问[N];北京日报;2001年
5 江蓝生;学术的根子是爱国[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尚杰;汉语到了危急时刻?[N];中华新闻报;2006年
7 记者 谭旭;山西方言多[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记者 李瑞英;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学术成果被整理出10部文集[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韩成斌 实习生 戴秀梅;兰州方言 在城市的嬗变中沉浮[N];兰州日报;2009年
10 李芳兰;《方块壮字研究》:汉字文化圈文字研究的新成果[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龙奎;《洪武正韵》及相关韵书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马德强;重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邹德文;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于建松;早期韵图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香;析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之福州音[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姚菁;试论高本汉《汉文典》的上古韵母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曾燕霞;试论高本汉《汉文典》的上古声母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良越;当代音系理论在汉语音韵研究中的应用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5 渠佳敏;上古汉语声调研究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杜冬梅;《中国音韵学研究·古音字类表》所用反切考[D];温州大学;2011年
7 刘巍;《拙庵韵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小艳;湖北省洪湖方言语音特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耀东;《毛诗古音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辉;《等韵精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30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3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