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吉尔吉斯斯坦的语言政策及其双语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03 03:28

  本文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的语言政策及其双语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吉尔吉斯斯坦 语言政策 双语教育


【摘要】:前苏联时期的语言政策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前后颁布了"国语法"和"官方语言法"以后,大力开展双语教育,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吉尔吉斯斯坦语言政策及其双语教育的历史证明,用一种大民族语言强行替代别的民族母语的语言政策完全背离了语言平等的原则。在一个双语或多语的环境里,如果正确对待不同语言,恰当地处理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经济腾飞。语言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 语言政策 双语教育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2011-2012年度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自由探索类项目)“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项目编号:1112KYZY2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2
【正文快照】: 一、吉尔吉斯斯坦民族、语言和文字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东北部,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Кыргыз”一词在中国译为“柯尔克孜”,是我国柯尔克孜族的专称。本文主要研究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语言政策和吉尔吉斯语的使用情况,因此,使用吉尔吉斯这个称谓。此外,由于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王继华;张娣;;吉尔吉斯斯坦高等教育概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宋蕾;;析中亚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J];黑龙江史志;2011年02期

3 王超;李琪;;海外少数民族华人文化适应研究——以主流文化态度为视角[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04期

4 杨建军;;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伊斯兰文化[J];华文文学;2011年04期

5 王二建;;中亚历史上的族群变迁[J];学理论;2011年19期

6 杨建军;;世界华裔文学中的伊斯兰文化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杨建军;;中国回族文学与中亚华裔东干文学[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杜晓鹏;古力比·吐尔地;;柯尔克孜族跨国而居简析[J];黑龙江史志;2012年12期

9 梁云;史王鑫磊;;吉尔吉斯斯坦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情况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10 张钰;;浅析伊斯兰教在中亚历史上的变迁[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海淑英;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丽娟;地缘政治视野下中亚民族问题对中国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马斌;冷战后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乌小花;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与世界和平[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张友国;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张来仪;帕米尔宗教文化初探[D];暨南大学;2005年

8 蒋新卫;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新疆安全和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蒲瑶;非政府组织与阿富汗战后重建[D];西北大学;2009年

10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依古力·依明;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迪娜(Kojogulova Dinara);吉尔吉斯语与汉语之比较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韩佳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西北边疆安全问题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利安;“颜色革命”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玉艳;塔吉克斯坦语言政策与语言状况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刘志强;中亚五国宗教与民族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国华;试析吉尔吉斯斯坦多党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蔡巍巍;日本的中亚战略评析[D];新疆大学;2011年

9 顾德警;欧盟对中亚地区推行民主化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10 惠慧;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来华留学生汉语招呼语使用情况调查[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海英;张凌坤;;全球化语境下美国语言政策对我国语言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陆敏;孔娜;;美英德法四国的双语教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王栋;;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周志家;;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基于中国社会背景的语言政策(英文)[J];语文学刊;2007年23期

5 詹伯慧;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华文教育[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刘汝山,鲁艳芳;新加坡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杜金榜;论香港的双语现象和双语的发展[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蔡永良;论美国的语言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9 郭佳;王显志;;新加坡华语运动的回顾与展望[J];长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杨蕾;;从两种“特区”初探我国语言教育政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发铙;;调整语言政策刍议[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杨志涛;;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一些看法[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罗锡政;雷琳;;吉尔吉斯斯坦变局解析[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Bohdan Krawchenko;;中亚国家政府与学界的经济政策制定能力: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5 陈雪英;;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刘小川;万丽萍;;语言政策可行性研究的必要性、构成及价值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邓光辉;刘伟志;;中-英双语词汇翻译任务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培光;;香港英文中学的双语教育[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郑洵;;对双语教学的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10 拉·乌·尤素波夫;丁一成;;中亚回族的商业活动[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戎;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通讯员 吴敏 褚恭敬;疏附大力发展农村双语教育[N];喀什日报(汉);2010年

3 杨亚东 张付华;省民语办到威宁自治县调研双语教育工作[N];贵州民族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赵小雅 戴嵩松;苏州,为双语城市而努力[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王易;如何看待双语教育[N];江苏科技报;2003年

6 ;双语教育:卖点?缺陷?[N];消费日报;2004年

7 陈丰;加强双语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N];新疆日报;2005年

8 特约记者 陈晓升;拜城:优惠政策促进双语教育[N];阿克苏日报;2008年

9 记者 朱彤;新疆:“双语教育”推动和谐发展[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孙利华;双语教育“试水”有喜有忧[N];洛阳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东恩;朝汉双语教育与语言使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李英姿;美国语言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陈亚凤;中港新三地的语言规划与新加坡本位小学语文课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袁辰霞;新时期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松涛;语言政策发展与语言保护意识演进[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焦一强;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欣;从语言政策的视角看双语教育[D];东南大学;2006年

2 徐冬梅;论美国的语言政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邵谧;“英语唯一”还是“英语之外”[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春杰;爱尔兰双语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蒋又兰;英国威尔士中小学的双语教育[D];西南大学;2006年

6 张晓茜;从“双语教育”到“惟英语运动”[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陈松;双语教育要素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闫露;加拿大双语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峥嵘;双语教育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4年

10 钱明才;加拿大双语教育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34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34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1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