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

发布时间:2017-11-08 04:16

  本文关键词: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


  更多相关文章: 巴赫金 后结构主义 互文性理论 弗洛伊德 罗兰·巴特 对话性 克里斯蒂娃 外部文本 语言学 词语


【摘要】:正感谢享有盛名的复旦大学的邀请,这对我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感谢祝克懿教授的邀请,感谢黄蓓副教授在这里做翻译,她们的执着与努力使我的上海之行有意义又愉快!也感谢在座的各位!感谢大家的到来!负责邀请的祝克懿教授对我说,我于60年代末提出的互文理论是这次邀请的初衷。我对此略有惊讶,同时又觉得鼓舞,甚至有某种满足。因为这使我想起我在法国度过的最初岁月。去法国之前,我的法语学习是从一所多明我教会办的幼稚园开始的,而后又去了"法语联盟"
【作者单位】: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感谢享有盛名的复旦大学的邀请,这对我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感谢祝克懿教授的邀请,感谢黄蓓副教授在这里做翻译,她们的执着与努力使我的上海之行有意义又愉快!也感谢在座的各位!感谢大家的到来!负责邀请的祝克懿教授对我说,我于60年代末提出的互文理论是这次邀请的初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如武;;浅析翻译研究的对话视角[J];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李曙光;;巴赫金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郑欢;话语的社会性与对话性——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7期

4 孙秀丽;;克里斯蒂娃广义互文性初探[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5 龙溪虎;;批判视阈下的巴赫金语言学理论浅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6 宁一中;论巴赫金的言谈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7 钱铭;;论罗兰·巴特语言观的转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杜玉生;;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功能语言学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06期

9 王宁;;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流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10 闵云童;;文本的影响与对话——当代互文性理论的理论层次分析[J];兰州学刊;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炯;;王希杰的后结构主义倾向[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孟华;;后结构主义:王希杰语言理论的倾向[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4 伍瑜;;“互文性”及相关问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炯;;也谈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孟华先生商榷[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6 孟华;;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后结构主义——走向对话的汉语理论界[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7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会森;;言语体裁学——当代新显学[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10 李子荣;;中国现代修辞学卓著成就的一个见证——评《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路文彬;翻译可不是光通外语就成的[N];学习时报;2008年

2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汪堂家;“后现代”衍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居延安邋宋怀强 吴洪林;跨语沟通: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跨世纪话题[N];文汇报;2007年

4 谭学纯;学术传播和话语权[N];光明日报;2006年

5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何成洲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表演性”越界:语言、性别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石福祈;西方哲学中的“符号”概念[N];光明日报;2010年

8 钱冠连 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修辞学路向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曙光;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重新语境化及其在书面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惠芹;教学演讲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8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凡;译学领域中的互文性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林化平;翻译研究中的语篇互文性[D];山东大学;2006年

4 安芳;互文性与翻译[D];四川大学;2007年

5 马秋利;译者主体的互文性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f,

本文编号:1155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55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6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