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二语习得新视角:双语者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21:35

  本文关键词:二语习得新视角:双语者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科学 二语习得 认知神经语言学 方法论


【摘要】: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使得二语习得研究还停留在对语言习得现象的描述层面。认知神经语言学能够在行为学、心理学、生理学三个层面开展实证研究,将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外在表现、心理模型和内在神经机制整合到一个研究体系中,为语言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保障。文章系统探讨了双语者认知神经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和争议问题,并从神经生理层面对二语习得热点问题进行了粗浅讨论,从而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语言学系;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汉英双语学习者的大脑语言功能基础及工作机制研究”(JY10000908016);“英语词形结构在熟练汉英双语者脑内的生理基础及脑网络研究”(JY10001208028) 陕西师范大学科研专项资金项目“心理理论与语言、执行功能的发展关系”(10SYB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促进效应的内部机制及神经生理基础研究”(30970912)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应用语言学领域对语言使用客体的研究还停留在语言习得现象的描述层面;对于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者往往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的方式进行推测,而缺乏实质的生理证据支持,因此某些争议问题尚无定论。语言是独特的心理和神经能力,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亦鸣;;语言的理论假设与神经基础——以当前汉语的若干神经语言学研究为例[J];语言科学;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慧;阳志清;;英汉词汇生成和理解机制的共同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顾介鑫;;汉语复合词的中心性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张东平;;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共性与个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顾兆禄;;试论普通语言学理论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互参与互证[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顾介鑫;;认知科学视角下的复合词研究[J];外语研究;2010年06期

6 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1期

7 杨亦鸣;蔡冰;;汉语动词的屈折机制与限定性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2期

8 于亮;刘俊飞;耿立波;封世文;杨亦鸣;;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构式因素在汉语加工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6期

9 刘涛;马鹏举;于亮;刘俊飞;杨亦鸣;;汉语名-动兼类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10 顾介鑫;于亮;马鹏举;;P2a反映人脑对构词结构的识别:来自ERP的证据[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涛;汉语句法移位的神经语言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别春红;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的言语理解机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温丽婷;英汉序列动词构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卫海英;对正确建立零假设的思考[J];统计与预测;2001年03期

2 悉德尼·兰姆,程琪龙;兰姆教授谈神经认知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2期

3 杨亦鸣;;“也”字语义初探[J];语文研究;1988年03期

4 吕勇,沈德立;P240的语义距离效应[J];应用心理学;2005年03期

5 诺姆·乔姆斯基;;语言与脑[J];语言科学;2002年01期

6 张珊珊;赵仑;刘涛;顾介鑫;杨亦鸣;;大脑中的基本语言单位——来自汉语单音节语言单位加工的ERPs证据[J];语言科学;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敏;周庄士;;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生成音系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 丰国欣;;二语习得:语言观及典型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张磊;张瑞虹;;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5 石定乐;;认知心理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交互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6 王纯磊;;语言模因介入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本刊记者;;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成立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授出席揭牌仪式[J];语言科学;2010年01期

8 柴春丽;;从联结主义角度看二语习得[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9 熊淑慧;;活动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10 谢浩琴;刘也玲;程铖;;二语习得中介语及石化现象综述[J];科技资讯;2010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梅;;《语言观与方法论》课程笔记摘要[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秀珍;;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郑定欧;;方法论的呼唤[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丰国欣;;论二语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繁荣语言科学 促进语言教学 提高语文水平──江西省语言学会及其学术年会简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繁荣语言科学 促进语言教学 提高语文水平──江西省语言学会及其学术年会简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晗蕾;;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9 张昕竹;陈志俊;;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晗蕾;;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庞兆麟;迎来文字改革的春天[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尚新;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杨永林;面向新世纪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刘焕辉 江西婺源人 南昌大学教授;言语交际学的草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俞玮奇 徐大明 南京大学文学院;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展示双语学研究最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冯春田;《罗常培文集》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宝贵遗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经;试论翻译学体系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3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任庆梅;构建外语环境下的中介语发展认知心理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陈浪;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泽民;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娟芳;大陆二语习得研究的问卷质量调查[D];湖南大学;2008年

2 郑银芳;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二语习得中输出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海艳;母语的正迁移作用[D];山东大学;2006年

4 陈献;汉语恭维语的实现:跨文化视角语言结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5 马卉;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冯文贺;基于语病评判的语言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宏兵;二语习得动机因素与语料输入语料处理及语言生成间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8年

8 杨馨;从被动语态看二语习得中心理典型和语言迁移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9 窦伟伟;论浑沌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10 范海祥;实践阐释学视域下文本阐释的客观性对翻译的指导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73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73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2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