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生汉语阳平和上声的知觉训练效果的初步分析
本文关键词:日本学生汉语阳平和上声的知觉训练效果的初步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音节结构 日本学生 适应性知觉训练 高变异语音训练
【摘要】:该文在已有对10位日本学生汉语阳平和上声的知觉训练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试分析2天的适应性知觉训练阶段和4天的高变异语音训练阶段的训练效果。通过统计与比较训练前后日本学生对各类音节结构训练材料的听辨正确率,发现测试材料和训练阶段间大致存在4种类型的交互作用。据此推测,不同的音节结构类型所适用的知觉训练方法不同。探索二者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合理安排训练方法和内容,提高训练效率。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7501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269)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基频(F0)是汉语声调的主要物理表现和感知线索[1]。日语母语者学习汉语阳平和上声声调时存在很大困难,在听辨和发音上都存在混淆,并且三声的偏误容易“化石化”[2]。邹婷[3]使用平均音高的方法合成阳平-上声连续统,检测中日被试的听辨模式,结果显示汉语母语者的听辨模式为典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贞爱;日本学生对中日汉语教师的评价[J];日本学论坛;2001年02期
2 周艳梅;;谈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时母语中的汉日同形词的迁移现象[J];语文知识;2009年01期
3 周奕;日本学生汉语习得中的文化过滤[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4 李晨阳;;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张丕谦;;写说结合,尽快提高成段表达能力[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2期
6 王增艳;汉英语言音节的比较[J];科学之友(B版);2005年05期
7 叶军;;普通话音节结构再分析——从韵律研究的角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何重先;;体察·体验·体会·表达——日本学生汉语习得行为特征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邓小宁;日本学生汉语病句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03期
10 施向东;原始汉藏语的音节结构和构词类型再议[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兴之;杨木兰;;云南丽江堂郎语音系[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冯志伟;;确定切词单位的某些非语法因素[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3 余克强;;非同素同构异形词的系统性规范[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边卫花;曹文;;日本人产生普通话r声母和l声母的音值考察[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兵;李文欣;;鄂伦春语白银纳方言双音节词重音的实验语音学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温金海;;汉英音位对比与语音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沈冬烨;时书菊;王佳;张劲松;;中日语音节奏的声学特征对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8 李兵;胡伟;;现代满语大五家子方言动词重音分布的声学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熊怀苑;;浅谈汉语拼音优化教学的理念与方法[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10 张锦玉;;普通话语篇停延与呼吸特征初探[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永宏;美丽古城引客来[N];大同日报;2010年
2 沈锡伦;汉语音节的特点[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沈锡伦;普通话语音组合关系的发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宋玉柱;隐含与联想[N];光明日报;2000年
5 张巍;黑大留学生:汉语改变命运[N];哈尔滨日报;2007年
6 记者 潘治;人脑存在“普遍语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杜永道;《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内容和用途[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杨锡彭;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选择[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9 国家汉办赴印尼汉语教师志愿者 王革英;应重视海外汉字教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王黎黎;在不温不火中谋创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靖;北京话音节发音的时间结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敖敏;基于韵律的蒙古语语音合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袁善来;比工仡佬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崔四行;三音节结构中副词、形容词、名词作状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6 玛丽(Maria Yastreblyanska);汉语与乌克兰语的重音和节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敖云那生;蒙古语阿拉善土语语音声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殷治纲;汉语普通话朗读语篇节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藤百合;初级汉语水平日本学生的上声偏误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大英;英汉音节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陈金结;台湾恒春阿美语语音系统之分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佳;日本学生汉语习得中的语音偏误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5 张捷楠;日语汉字词对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正负迁移及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陈慧琳;日本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德吉卓嘎;《现代汉语词典》所收的詈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颜国凤;管辖音系学:来自吴语和粤语的证据[D];湖南大学;2007年
9 森田尚子;针对日本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夏月容;益阳方言音节结构[D];湖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73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7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