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12:07

  本文关键词: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V上/下 语法化 认知分析 不对称


【摘要】:趋向动词“上/下”充当补语构成的“V上/下”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述补结构。由于趋向动词“上/下”表义的多样性、“V上”和“V下”结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对称性等原因,“V上/下”结构呈现高度的复杂性,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全面考察两类述补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分析现代汉语中两种结构的语义类型及组合特征,探讨两种结构不对称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对于深化对这两种结构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V上”和“V下”两种述补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V上”和“V下”结构各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汉代时“V上/下”结构出现,主要作为连动结构使用,但由于“上/下”的位置在动词后、表意较为简单等原因,当时已经表现出语法化的萌芽。魏晋至隋唐时期“V上/下”结构固化,“上/下”作为趋向补语使用成为常态。其中“V上”结构在唐代才产生早期动结式动补结构的用法,这样的用法“V下’结构在魏晋时期即产生,原因在于结果补语“下”不仅可由趋向补语,还可由取得义“下”演化而来:唐代时“下”还产生了遗留义结果补语的用法。宋代以后“V上/下”结构的语义逐渐多样化,及至清代已和今天的用法类似。具体表现为趋向补语“上/下”的用法泛化,结果补语“上/下”的语义多元化,结构主观性不断加深,“V下”结构产生贬义色彩,“V上/下+数量”格式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上”和“下”沿不同路径演化出进行体标记功能。 根据补语“上/下”的性质和意义,现代汉语中的“V上”和“V下”结构可以分为基本趋向义“V上/下1”、具体结果义“V上/下2”、抽象结果义“V上/下3”、主观量标记“V上4”以及进行体标记“V上5”共8类15个意义。其中“V上/下1”是基式,通过镜像型、单域型及双域型概念合成方式发展为其他“V上/下”结构。在15个意义中,水平趋向义“V上1”和“V下1”、完成义“V上3”和“V下3”、主观量标记“V上4”和容纳义“V下3”的语义趋同或近似,垂直趋向义“V上1”和“V下1”、接触义“V上2”和脱离义“V下2”、实现义“V上3”和占有义“V下3”的语义对立。语义的趋同或近似只是由对称的发展过程带来的表面现象,语义的矛盾和对立才是补语“上”和“下”的本质属性。除了“V上4”以外,其余各类“V上/下”结构对所搭配动词各有具体的语义要求。补语“上/下”一般指向受事,射体主动移动时“上/下1”指向施事,“上3”、“上5”指向结构内部的动词,“上4”指向数量,补语语义指向的区别体现出“V上”结构的紧密度和语法化程度高于“V下”结构。 不对称现象在“v上/下”结构中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V上/下”结构的语法化程度、所搭配动词和共现成分不对称。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基础是“V上/下”结构的原型义,内在机理是人们的认知倾向,外在表征则是“V上/下”结构携带的标记数量。考察不对称的表现及成因,可以对“V上/下”结构的性质、功能、差异等作出更为充分的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景松;;补语意义的引申和虚化[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单宝顺;肖玲;;“下”的语法化历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赵亚丽;赵立军;;古代汉语“V+上”格式的演变[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季艳;“V不下”与“V不了”句法语义语用对比探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刘俊莉;;认知模式的差异对“上”“下”二词使用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张燕春;“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和V的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7 张国宪;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分析[J];汉语学习;1988年04期

8 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1991年06期

9 任鹰;于康;;从“V上”和“V下”的对立与非对立看语义扩展中的原型效应[J];汉语学习;2007年04期

10 陈昌来;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4年02期



本文编号:1175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75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d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