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参照点与反讽的识解
本文关键词:认知参照点与反讽的识解
【摘要】:参照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本文将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CRP)原则拓展用于反讽话语的分析,并根据Lakoff关于理想认知模式(ICM)的四种建构原则,提出四种反讽话语的多维认知参照点模式:"悖论式认知参照点模式"、"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式"、"鸟巢式认知参照点模式"和"递进式认知参照点模式"。通过对实例的详细分析,本文阐释了反讽话语在以上四种参照点模式中的认知机制,以期为反讽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认知视角下英语反讽话语的人际意义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A740092)
【分类号】:H03
【正文快照】: 1.引言反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现已成为哲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课题之一。语言学界就提出了近十种理论解释反讽现象,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Clark和Gerrig(1984)的伪装论、Sperber和Wilson(1981,1986,1992)的回声论、Kumon-Nakamura等(1995)的暗示假装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俊;;英汉反讽话语的应答方式——基于电视辩论语料的语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秀生;;先秦人才为宝思想述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张涌泉;试论敦煌写本类书的校勘价值——以《励忠节抄》为例[J];敦煌研究;2003年02期
3 崔海正,刘凤泉;战国纵横家文学思想试探[J];东岳论丛;2002年06期
4 沈晋贤;巫懌同源考[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年11期
5 刘泽华,文丰;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沈晋贤;医巫同源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景蜀慧;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姚俊;论反语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李tD;论《世说新语》叙事的新变与传承[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6期
10 张荣芳,高荣;朱绍侯先生与军功爵制研究[J];史学月刊;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黄人二;;《论语·雍也》篇“齐一变至於鲁”章与上博藏简《子羔》之编联问题[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波;胡一民;;论榔梅、梅花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关系[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2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张萌;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姚俊;汉英言语反讽的形式与功能一项基于电视辩论语料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9 郭永秉;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刘向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宗晓;九歌初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利;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反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莉;刘向及其文学成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杜永梅;两汉之际的史学[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杜宝莲;反问的否定功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方伟琴;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杨唐峰;会话含义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彭静;诗歌隐喻的功能性解读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曾礼军;《情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义娜;概念参照视点:语篇指称解释的认知思路[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2 文旭,匡芳涛;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年01期
4 王寅;;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J];中国外语;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勇;施应凤;;从认知参照点视角探讨蕴涵的等级性和语义预设的关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朱大可;;起自草莽[J];中国改革;2010年Z1期
3 徐朝友;;焦灼而失落的“洞见”——评保罗·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贺春英;李冬梅;;反讽小议[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寇金凤;;浅析用于商业宣传的谐音仿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芸 青岛大学德语系教授;在社会生活中应避免空壳化的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搜狐网副总编辑 覃里雯 本报记者 于珂;感谢那些摘下冷漠面具的年轻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舒锋;网络词语的社会心理映射[N];工人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云;作为解构策略的修辞[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5 毛凡宇;语法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莉敏;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王丽君;反讽现象的语用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栗懿;语言学视角下的反讽与讽刺[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锦;多模态语篇连贯的认知参照点阐释[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5 陈明明;广告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侯复旦;“没A没B”构式的MRP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7 程淑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析语篇连贯[D];天津大学;2007年
8 李祯;认知语用视域下现代汉语反讽威胁语[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9 王林哲;“下来”、“下去”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云;语境与文学作品中会话含义的翻译[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76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7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