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电影和原著的修辞学对比
发布时间:2017-11-12 17:18
本文关键词:《白鹿原》电影和原著的修辞学对比
【摘要】: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陈忠实认为它是一部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这部小说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语言、丰满的人物形象、弘大的叙事结构等受到研究者的好评。然而电影《白鹿原》公映之后,众说纷纭,没有得到期待中的赞誉,质疑批评多过接受,,究其根源是因为电影《白鹿原》失去了原著那种优秀的叙事结构,对原著来讲,电影的改编是不成功的。 本文以广义修辞学、西方新修辞学、叙事学的理论为基础,把《白鹿原》电影和原著进行修辞学上的对比,论文共四章,具体的写作内容如下:绪论,简单介绍了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之后的争议和评论、小说《白鹿原》改编为电影的近年来的研究概况、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本文的创新意义、研究目的。第二章以话语理论为基础,阐释了电影《白鹿原》的台词与小说《白鹿原》话语之间的共性及其修辞效果,运用新修辞学的“权力”、“距离”等术语对电影《白鹿原》和小说《白鹿原》中的人物话语的不同之处进行了修辞学对比,本文认为电影《白鹿原》的人物话语没有小说丰富。第三章以修辞结构理论为基础,分别从情节结构的缩小、放大、偏离三大部分展开对比论述,用新修辞学中的“主旨”、“人物关系”等术语和叙事学理论中的术语“偏离”来阐释、对比电影《白鹿原》和小说《白鹿原》的情节结构的修辞功能,本文认为电影《白鹿原》的主旨缩小了,情节结构单一,情节叙事不连贯,导致电影美中不足,缺乏诗意内涵,缺少了原著作品中的历史厚重感。第四章以叙事学的叙述话语理论为基础,通过叙述者的声音和叙述者态度的修辞阐释两个方面,对比电影《白鹿原》和小说《白鹿原》的叙述话语,本文认为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之后,叙述声音整体上削弱了,减少了叙述话语,叙述者的态度也改变了。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是不成功的。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尚荣;王列;;直面“触电”——作家、文学与影视[J];电影文学;2007年18期
2 陶娥;邹安祺;;电影《白鹿原》叙事性之殇[J];电影文学;2012年24期
3 王杨;;改编:文学作品向影视艺术的转变[J];电影文学;2013年03期
4 冯艳;;电影《白鹿原》中陕西地方曲艺的运用[J];大舞台;2013年02期
5 谭玉喜,杨洁;“故事性”下的缺失——评《白鹿原》的人物误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刘于锋;;《白鹿原》的戏剧改编、电影改编及其缺失[J];创作与评论;2012年11期
7 卢衍鹏;;从文学与传媒的张力看电影《白鹿原》[J];创作与评论;2012年11期
8 刘晓亮;赵录旺;;论《白鹿原》审美创造中的反讽艺术[J];唐都学刊;2005年06期
9 尤冬克;;从“文学经典”到“电影经典”相距多远——电影《白鹿原》与《一九四二》比较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8期
10 朱伟;《白鹿原》:史诗的空洞[J];文艺争鸣;1993年06期
本文编号:1176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7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