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话语名词化语用预设的批评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政治话语名词化语用预设的批评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政治话语 名词化 语用预设 互文性 批评性分析
【摘要】:批评语言学家认为,名词化不仅能消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达到非人格化效果,而且可以转移信息焦点,触发语用预设,表达意识形态。另外,从互文角度看,政治新闻标题中的名词化语法隐喻与语篇主体中的一致式表达构成了语篇内部联系,产生了"互文性"效果,触发了互文性预设。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13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政治话语语义韵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40035) 苏州科技学院2013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政治话语语用预设对比研究”(项目编号:XKR201305)阶段性成果之一,主持人:支永碧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名词化问题最早由叶斯帕森(1924)在他的专著《语法哲学》)中首先提出。本研究借助批评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尝试对名词化语用预设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深刻揭示名词化语用预设所蕴涵的话语隐喻态度,及其与权势、政治操纵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从而深化非主流学派对名词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任芳;新闻语篇句式模型的批评性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程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J];外语研究;2003年03期
3 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年01期
4 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3年02期
5 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刘琳;饶英;;英语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燕;;批评语篇分析对双语播音专业新闻英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汪健;何丹;;浅析法律英语文本的语篇特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吴启雨;;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聂巧云;;及物系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彭亚情;;广告语篇的互文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赵萱;;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王惠萍;;批评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9 赖良涛;;名词化与权势构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敬源;刘潇;;语法隐喻与语用预设[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温冬梅;;儿童语篇与名词化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官晓勤;;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在语篇中的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徐佳;;汉译英时政语篇中的动词名词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刘元元;;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席晓青;;演讲语篇中说话者的元语用意识与元语用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陶媛;;政治演说与新闻的关联和及物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裴振霞;;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的语法隐喻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蓝越群;;论英语的情态附加语及其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胡华芳;《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北京奥运相关新闻的批评性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毛凡宇;语法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孙瑶;系统功能语法与俄语语篇连贯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对罗斯福和奥巴马就职演说的及物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玲玲;英语政治新闻中意识形态的批评语篇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栋贤;英汉篇章中作为衔接与连贯手段的隐喻、转喻认知机制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小飒;基于非范畴化理论的英语动词名词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红;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新闻语篇分析中美新闻报道语篇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谢璐;高中英语课堂话语新特点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黎f;立法语篇权力关系研究:批评性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黎明;中英文经济新闻语篇语法隐喻对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冯晓玲;基于语篇衔接理论的留学生汉语写作偏误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新丽;从批评式话语分析角度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课堂话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年03期
2 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3 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4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5 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2期
6 杨信彰,xmu.edu.cn;隐喻的两种解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期
7 娄琦;语篇互文性与外语教学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8 陈中竺;语篇与意识形态:批评性语将分析──对两条罢工新闻的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国莹;;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J];修辞学习;2006年05期
2 石绍云;;英汉广告双关中的语用预设[J];大家;2011年05期
3 马文樝;;“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4 萧九根;广告语用策略中的逻辑推理[J];阅读与写作;2001年01期
5 张敏;;标语中语用预设的作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6 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邱惠;;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丁丽兰;;语用预设及其交际功能[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魏在江;;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10 周黎;;商业广告中的语用预设[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平;;论“文本间性”与习语的翻译——文化意象翻译研究之二[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薛洪生;黄琦;;从主流政治话语嬗变看中国政治之变迁——基于若干官方文本的政治学解读[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万丽萍;;关于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的几点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璐;;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胡泽洪;;论语义预设[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7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余平;;“文本间性”与文化意象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互文性:摄影文学的精髓[N];文艺报;2001年
2 南开大学 刘俐俐;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N];文艺报;2001年
3 新闻所 殷乐;当代传播的互文性与景观娱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张朝松;“回到马克思”:意义与承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傅逸尘;对真情真爱的本体书写[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王尔勃;再创造中的双向激活[N];文艺报;2007年
7 廖翊;余秋雨:台湾文化“气场”渐失[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钟明奇;思想史研究新范式[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王新磊;解读中国“减排”棋局[N];财经时报;2007年
10 李宏图;“斯金纳式的革命”[N];中华新闻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莲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与《圣经》的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徐纬光;现代中国政治话语的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杨志欣;俄语电视广告语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郑丽丽;“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D];南开大学;2009年
7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抒;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李彦文;不是之是——李锐小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理;《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一种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陈欣;论互文性在《洛丽塔》中的破坏性与建设性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3 刘小侠;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梅红;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进行广告翻译的可行方法[D];厦门大学;2006年
5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钱耘云;互文性与翻译——《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汤水辉;互文理论观照下的英汉文学互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为艳;互文性与“博尔赫斯”的双向阐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向芳;互文性与广告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10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77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7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