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实践课程的建构及价值
本文关键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实践课程的建构及价值
【摘要】:课程设置应符合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自身学习需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实践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建构该课程的意义。
【作者单位】: 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193;G642.3
【正文快照】: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现实和学科需要开发富有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将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阐释阅读实践课程设置的依据,论述该课程建构的意义及内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博,林珍瑜;对我国体育学院现行专修通用《篮球》教材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2 林向阳;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调研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3 李谦;吴爱莉;许博;;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标准体系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王玉杰,张大克;农业院校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J];标准化报道;1997年02期
5 张申平;彭晓玲;佘敏;;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建构及其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李春杰;学习迁移规律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7 肖曦;;试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材开发的三个环节[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年01期
8 张晋东;史贵全;;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03期
9 王玉杰,张大克;高校数学公共课教材质量定量比较评价模型[J];大学数学;2003年01期
10 邓柏昌;;电动力学教学内容的模糊评估及教学启示[J];广西物理;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海鸣;;高师视唱练耳三部教材比较分析[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博;关于高等体育院校球类运动项目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2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3 林向阳;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暴龙;当前古文教学实践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段娟;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材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荆俊华;Hands-on Mathematics教材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阳春;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潘琦;新型大学英语听力材料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曹晓琴;中美工科物理教材的比较[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7 马建宁;文科综合课程教材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8 韦正航;普通物理热学教材知识点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 蔡慧君;普通高校自学式教材建设的理论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齐欣原;对大学提高阶段《东方》俄语教材的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砚琴;;加强阅读能力培养 迎接未来教育挑战——论阅读在未来教育中的重要性[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路蕊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宁夏教育;2007年06期
3 沈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能力之我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4 文小灯;;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浅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10期
5 陈甫英;;成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文教资料;2009年01期
6 蒋建雄;;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 加强军校学员人文素质修养[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1期
7 李佳;;高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策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8 李楠;提高妽媭音节速度的几点}摎W[J];语文建设;1961年Z1期
9 范志云;;高职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10年28期
10 庞玉奇;试论汉字与图画、刻记符号的关系[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芳芸;;《医古文》中“死”义词语群的意义探析[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荣馨;;论功能域的概念[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申晓亭;;少数民族文字拉丁转写的意义与方案[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丁洁;;最切近的对等[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东明;;试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滕晓青;李浩;;学生课外阅读成果交流会:指导课外阅读的好方法[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9 王丽香;;物理实验双语课程建设之我见[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贾宏志;杨永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捷;让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王泉根;关于儿童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N];文艺报;2009年
3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 程华平;如何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黄彪;语言文字 说“贰”[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危兆盖;研究近代中日汉字文化互动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6 记者 徐岳;在中国“重英语轻汉语”,是种尴尬的现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潘涌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拯救母语表达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徐岳;语文教育一定要“保卫”汉语[N];经济参考报;2008年
9 马戎 北京大学;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调整西部地区双语教育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晁寒;延边朝汉双语教学的启示[N];贵州民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晔;翻译的模糊性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5 温建平;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葛现茹;注意、意识与焦点式语言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匡鹏飞;时间词语前后分句共现状态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亚明;歧义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韩婷;从《左传》与《东周列国志》的词语对比中看词义突显[D];兰州大学;2006年
3 阿拉腾苏布达;东部裕固语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王伟;现代汉语外来词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冯玮;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过程模式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7 陈一睿;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及教学[D];四川大学;2005年
8 徐兆娟;语用学视角下的双语词典词语定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伟娟;交替传译中的模糊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琦;留学生汉语语素意识的发展及其与阅读能力的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79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7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