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一旦”的词汇化、语法化及相关问题

发布时间:2017-11-13 21:23

  本文关键词:“一旦”的词汇化、语法化及相关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一旦 词汇化 语法化 认知隐喻 认知转喻


【摘要】:"一旦"最初用为数量短语,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天"。先秦时词汇化为"短时、顷刻"义时间名词,两汉时语法化为兼表情状的时间副词,意思是"忽然、一下子",魏晋南北朝时又进一步虚化为具有连接功能的时间副词,义近"如果、假如",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整体转指部分的认知转喻机制是促使"一旦"发生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认知隐喻、语义虚化、主观性强化、句法环境扩展是促使"一旦"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中关于"一旦"或副词或连词或副连兼类词的争议,"一旦"或表未然或表已然的分歧,都可在历时分析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文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D740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JA740052)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yfc100034)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现代汉语中,“一旦”的意义和用法较多,学界对其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既有共识又存在诸多分歧。共识之处是大都认为“一旦”有名词用法,意思是短时间,如“毁于一旦”。《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①、《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②、《现代汉语虚词例释》③都对此作出了解释。关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彭小川;杨江;;说“一旦”[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1期

3 饶春;潘玉华;;“一旦”的语法化考察[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6 田然;;话语结构中“X,一旦Y(就)Z”格式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03期

7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贺学勤;;X-able形容词的主客观性及其语义分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3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J];古汉语研究;1990年02期

4 张学成;“只要A,就B”的句法、语义、语用的制约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5 彭小川;杨江;;说“一旦”[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1期

6 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7 田然;;留学生限定话题语篇中词汇衔接状况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9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10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福萍;;“舍得”的成词过程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2 王军;;“有(一)点儿”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1期

3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4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5 罗荣华;;“万一”的语法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胡斌彬;俞理明;;“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郭璇;;“恨不得”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苏婷;;浅谈词汇化和语法化两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的体现[J];青年文学家;2010年03期

9 张岩;;“进而”的词汇语法化[J];语文学刊;2010年18期

10 胡孝斌;;动词重叠AABB式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8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6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刘云 饶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叠形式研究彰显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4 曾丹;反义复合词形成演变的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6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新军;语法化中的重新分析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魏丽;偏义复词的功能与认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6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韦皓;“据说”的词汇化问题和相关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艳霞;现代汉语因果连词“X而”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82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82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9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