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和合翻译思想之整体模型研究途径

发布时间:2017-11-17 12:09

  本文关键词:和合翻译思想之整体模型研究途径


  更多相关文章: 和合翻译思想 整体模型 本体 趋向


【摘要】:和合翻译思想以《中国译学大辞典》为研究素材,以中国译学的螺旋式思维为导向,运用整体模型之研究途径,找到当下的翻译本体为顺应社会认知诉求,译者方描摹思想与作者方创作思想的文本和合体;当下的翻译研究本体为译者方描摹思维与作者方创作思维在语言的形之上和形之下空间内的和合规律及其方法;当下翻译研究本体的本质关系为思维—思想—文化—科学性与艺术性—文本—交际行为;当下的翻译本体理论为和合翻译思想;当下译学研究趋向大众化。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中国明清服饰文化的英译描述研究(2012N013)” 浙江省语言文字科研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服饰语言英译研究(ZY2011C62)”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0引言在当代翻译研究史上,有两个转向被认为具有革命意义,一是语言学转向,解决了翻译研究的本体论问题;另一个是文化转向,后发展为阐释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两个子转向是对纯粹追寻翻译中语言形式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逻辑分析的修正,从而使翻译研究进入了语言意义和语言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纪芳;;和合翻译思想初探[J];上海翻译;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海铭;美国人类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更替及其主要特征——美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2 刘利民;;论思维的语言操作三层次[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3 黄缅;;我怎样学着作创新性的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4 吴炳章;;生成整体论:语用学研究的新范式[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5 余国良;文炳;;关于异化翻译的再思考[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6 李钢;李金姝;;“西方中心主义”观照下的《论语》英译[J];外语学刊;2012年02期

7 胡雯;;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中的“世界图景”[J];外语学刊;2012年03期

8 刘丰;;从范式到研究纲领: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问题[J];欧洲研究;2006年05期

9 舒小昀;冀强;袁勤俭;;《欧洲研究》(2003-2007年)学术史分析[J];欧洲研究;2010年01期

10 陈小鼎;;科学哲学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及其前景[J];欧洲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丹丹;;Translation of Idioms in Chinese Literatur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田闯;王紫琳;;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娄瑞雪;;试析科学合理性问题—以一种历史演变的角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晓东;口译中的灵活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乐;论语篇为翻译单位的可行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瑜;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洪涛;;超越二元对立的致思模式——当代译学格局之批判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2 张从益;;和合学途径的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3 方梦之;;译学的“一体三环”——从编纂《译学辞典》谈译学体系[J];上海翻译;2006年01期

4 钱纪芳;;和合翻译思想初探[J];上海翻译;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先君;洪民;;国际语言测试的计分趋向考察[J];教育与考试;2011年01期

2 李景生;;店名变化与人们审美价值的趋向[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袁志宏;;“用似”例说[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年06期

4 聂焱;;比喻四要素[J];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5 李文祥;再论比喻(二题)[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3期

6 王志生;;变式比喻例说[J];语文知识;1994年12期

7 陈昌来;“专名代公名”的辞格归属异议[J];修辞学习;1997年02期

8 赵世举;古汉语暗喻的表达形式及其特点浅说[J];修辞学习;1998年06期

9 于广元;也谈“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兼与吴传飞、许建忠两位先生商榷[J];修辞学习;2002年03期

10 李桂荣,谢江南;类比的作用机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成志;;词语的语义相似度计算及其应用研究[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谢英;;也说比喻的结构[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余超;蔡东风;张桂平;;词汇语义相似度计算中相关技术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熹明;;借代辞格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后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谢春荣;;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四种修辞手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廷扬;;从比喻的内涵和外延看修辞的本质[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林华东;;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研究(提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孙建友;;《实用汉语修辞·修辞方式》存在的问题——兼与姚殿芳、潘兆明二位先生商榷[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连登岗;;捍卫祖国通用语言文字是语言规划工作的重要职责[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庞朴;梳理线索,解开“无”“玄”之谜[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方礼豪;潮语中的比喻语[N];潮州日报;2008年

3 苏培成;什么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下)[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记者鲁小彬;近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应成研究重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威宁自治县迤那中学 刘世军;怎样区别借喻与借代[N];贵州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畅;汉语名词性隐喻的计算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利兰;儿童比喻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马川英;汉语仿拟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李进玉;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凤霞;论比喻构造词语的类型[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罗丹;非修辞类隐喻[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6 席婉儿;隐喻对词义变化影响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7 李玉莲;本体和喻体在中文隐喻句理解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07年

8 陈静;汉英隐喻的抽样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玉英;关于比喻修辞的认知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10 陈鹤龄;对汉语本体和中介语中含“点儿”的几种格式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95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95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b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