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17-11-17 12:02
本文关键词:蒙古国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参考和查阅关于蒙古国留学生学习介词的相关文献,对60名蒙古民族大学一年级汉语专业的蒙古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问卷调查使用偏误分析法分析研究了蒙古国初学者在学习汉语中出现的关于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归纳总结了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针对其根本原因提出了文化背景、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建议。 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母语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影响;难以摆脱其他语言影响;汉语介词本身的复杂性、和两种不同语种的差异带来的困难;教学手段的不完备、教学方法的不成熟也造成了蒙古学生汉语学习应用过程中介词掌握的偏误。 教学建议主要有四个方面: (1)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教材。 (2)教材中注重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差异,为更好的学习汉语打好基础。教材内容上把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结合到“语法”、“精读”、“听力”等方面,,以便为提高学习效率服务。 (3)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法,运用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总结归纳教学法等方法,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对象类介词“对、向、给”。 (4)在学生学习方面必须要在课前、课中、课后紧密联系课堂内容,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慧;;外国留学生介词习得过程中的偏误与教学设计[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2 黄瓒辉;介词“给”“为”“替”用法补议[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其木格;蒙语授课学生运用介词的病句类型及分析[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李琳莹;介词“对”的意义和用法考察[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赵金色;;蒙古留学生学习汉语特点及对策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1195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9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