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揩”“抹”“擦”“搌”的历史演变与方言分布
本文关键词:“拭”“揩”“抹”“擦”“搌”的历史演变与方言分布
更多相关文章: “拭” “揩” “抹” “擦” “搌” 历时演变 方言分布
【摘要】:"拭""揩""抹""擦""搌"是一组表"擦拭"的同义词,它们历史层次不同,意义范畴也有所不同。自先秦到明代,书面文献中一直以"拭"为主,清代开始萎缩,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拭"则只保留在古语或个别成语中("拭目以待")。而"揩"自魏晋以来,一直在缓慢发展,但从没占居主导地位。"抹""擦"作为后起之秀,明代以来就非常活跃,至今天二者平分秋色。"搌"作为方言词没有多大变化,始终居于次要地位,文献用例甚少。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方言地理学认为:一个词的方言形式在地理(空间)上所形成的“横”的分布可反映各种形式在历史(时间)上的“纵”的层次[1]。“拭”“揩”“抹”“擦”“搌”是一组表“擦拭”的同义词,它们历史层次、意义范畴皆有交叉,容易造成混淆。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本组词的历时发展层次,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晓青;许井岗;;地理变化对方言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江苏邳州方言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岩田礼;;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方言地理学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上的作用[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3 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J];语言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张家合;;元刊杂剧的疑问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陆侠;;蒙城县(立仓镇)婚俗方言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谢晶;;“汉语语法化”机制综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张德新;;安康方言的南北融合现象——汉语语音演变的方言证据[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6 张德新;;陕西汉阴蒲溪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刘哲;;反义复合词“死活”的语法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陈慧娟;;河南安阳方言中的语气词“不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李晟爱;;浅析卫辉方言中反映的豫北文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朴炯春;从汉语方言形成的多元性看汉语方言研究[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漫;;布依族与夏文化:论布依族先民的一支属夏禹后裔[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秀明;;漳州方言形成探索[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周敏莉;;新邵湘语的语气助词“去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兰静;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8 孙越川;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仝欣;中古阳声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检红;限制副词“只”与“X”的粘合[D];南昌大学;2010年
8 周美庄;《全宋文》江浙文人用楙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谢蓓;蚌埠市区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黄玮;莆田西园村婚俗用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荣;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J];方言;1985年02期
2 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9年04期
3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4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5 岩田礼,苏晓青;矫枉过正在语音变化中的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晓艳;;时间连接成分的历时演变和产生方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5期
2 朱霞;;“有”字的虚化历程[J];语文学刊;2008年20期
3 陈卓;;《古代汉语词汇学》指瑕——仅论汉语“词义的缩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4 郑丽;;法律语言介词历时演变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王天佑;;“与其”句式历时演变的规律及诱因[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梁冬青;“鼎”“镌”“锅”的历时演变及其在现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4期
7 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8 林运运;;“把”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J];南方论刊;2007年11期
9 龙丹;;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J];语言研究;2007年04期
10 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梁玉璋;;闽北的方言[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士云;;说“爷”和“爹”[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李韧之;;拓扑学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模态的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铁;;焉耆—龟兹文的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6 刘俐李;;江淮方言入声时长变异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沈叶露;释“叶”与“ST”[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 尤弘川;浙江江山方言可能是殷朝古奄国语言[N];光明日报;2004年
4 记者宋晖 路越;有效保护方言文化迫在眉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庆庆;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静;从“来/去”的历时演变看连词功能的产生[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琴;“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文红;“穿着”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陈爽;近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组合形式的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柯西钢;白河城关话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欣胜;《_Z音妙悟》音系及其流变[D];厦门大学;2006年
7 潘亮;“被”字句语用意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范志飞;“和”类虚词的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张佳音;是非问句之历时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汤洪丽;汉语正反问句的历时演变考察[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95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9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