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强势模因作用下的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6 06:23

  本文关键词:强势模因作用下的隐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模因 强势模因 隐喻


【摘要】:相似性把模因与隐喻联系起来。模因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单位,是通过模仿而进行复制、传播;隐喻是指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是喻体复制、模仿本体的某些内容。模因有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之分,强势模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够被不断地复制、模仿并传播开来。以广告用语和网络语言为切入点,以强势模因的视角来分析隐喻,为隐喻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隐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模因视角下的隐喻研究”(编号:1155400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模因模因是文化复制因子,是仿照基因而得名。模因最初是由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来的[1]。但模因不同于基因:基因是传递生物信息的单位,是代与代之间的纵向传递,是直线式的传递方式;模因则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单位,是通过复制、模仿进行传播,可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2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红;;模因论视域中的“低调陈述”修辞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方宇波;孙云;;模因论对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张文凤;;语言模因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彰显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周瑞英;;语言模因特点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朱成棋;苏建荣;;隐喻传播机制的模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张耘;;语言模因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李慧;谢道兵;;“×哥”传播的模因论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许敏;;浅析广告语中的强势模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熊婷;;广告词的模因论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裘莹莹;;从模因论视角看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翠玲;安静;郭晓暹;李佳美;杨雯;;运用“模因论”培养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尝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陈洁;;广告归化翻译策略的模因论角度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的“模仿”与“复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曹进;;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语汇传播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楚群;;三音节新词语构造理据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牛一之;;浅析语言模因、先例现象、仿拟之异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7 王立松;;模因翻译论视阈下的天津滨海新区公示语翻译[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云健;传播与传承视角下基于模因理论的元音系统演化计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康军帅;当代汉语新词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刘咏波;中国主流媒体中的外来词译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陈圣白;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婷;模因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蓓华;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新闻标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陈剑威;从模因论视角解读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黄玲;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仿写”英语写作教学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琴;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广告口号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项靓;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语言模因现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静;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影响的实证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晶晶;模因视角下网络语言的造词机制和进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小丹;广告中仿拟修辞的模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年02期

3 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年03期

4 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5 曹乃玲;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6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7 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年01期

8 ;"埋单"还是"买单"?[J];咬文嚼字;2004年11期

9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丁漫;;浅析网络语言的隐喻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2 李长慧;;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0期

3 刘先宽;;基于语料库的网络语言的隐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郎佳;;计算机及网络语言隐喻的运用原理[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邱凌;;隐喻与网络语言词义的生成[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1期

6 潘幼萍;;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隐喻构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李林蔚;在张力理论视角下网络语言的隐喻浅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韩雪;;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J];考试周刊;2009年01期

9 陈建华;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规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宿哲骞;;隐喻视角下的网络语言[J];华章(教学探索);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朝军;;网络语言中的偏离现象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展照英;;浅谈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区别[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于桂英;;我对网络语言的认识[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熊前莉;;网络语言的词汇理据分析[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建民;;网络语言中的汉语拼音字母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7 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文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周明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新领域与新对策——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梅龙宝;桑龙扬;程霄;;网络语言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玉成;网络语言 我们能拒绝吗[N];北京日报;2000年

2 姚玉成;网络语言走过来[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辽宁社科院 曲彦斌;网络语言的使用与规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金振邦;网络语言,关注还是漠视?[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黄小英;关注网络语言[N];福建日报;2000年

6 梁睿 陈建栋;网络语言要规范[N];光明日报;2002年

7 鲍晓倩;请对网络语言多一点儿耐心[N];经济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庄严;亦忧亦患难取舍[N];吉林日报;2005年

9 姚玉成;我们能拒绝网络语言吗?[N];金融时报;2000年

10 姚玉成;网络语言,我们能拒绝吗[N];人民法院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河崎深雪;汉语“角色语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周红红;从功能的视角考察外来词的生存规律[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游;网络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瑾;汉英网络语言比较[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帆;“火星文”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克花;从“贾君鹏现象”看网络语言的传播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阮玮;网络商店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早垒;中英文中的网络语言[D];四川大学;2004年

8 任容华;新型被动结构“被V_双”的传播与认知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文方;汉语网络语言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丽杰;网络语言的词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28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28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a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