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字音义演变考论
本文关键词:“丧”字音义演变考论
【摘要】:文章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梳理出了"丧"字音义的发展源流,认为"丧"字先后经历了词义构词和变调构词两个阶段,其词义与语音的分化不同步。"丧"字原始词与中古如字音不对应,是语言发展规律的例外。这些都表明"丧"字的变调构词是汉语的自然语言现象,而非经师人为之作。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3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汉语中的变调构词现象,传统语言学家称作‘两声各义”“四声别义”等。有清一代以顾炎武为首的部分学者认为古文献中的变调构词现象不是自然语言的体现,,而是经师人为之作,如顾炎武提出“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5I46钱大听认为“此类皆出于六朝经师强生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涂平荣;;孔子行政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李莉;中国松柏文化初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余君;;中国古代柳树的栽培及柳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8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李国英;论字典义项误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宇;;郑玄注《三礼》所用“当为”术语释例[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刘海琴;;甲骨文“合文”判断方法的初步研究—以花园僗东地甲骨“合文”为例[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5 李娟;;“臣”义发展演变——兼谈古代君臣关系的演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苏庆红;;“馘”之音辨——从《庄子今注今译》“黄馘”之音义说起[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常森;;论屈原作品中的“男女关系”隐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8 何慎怡;;源自《诗经》的成语的形态结构[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郑绍平;;辛弃疾对李清照《词论》声韵的继承与创新[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辛弃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廖名春;;楚简《周易》恛卦六二爻辞新释[A];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5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琳;《说文解字》大徐注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谷秀梅;《皇极声音文字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石启武;中古方书整理中误校误注之语文学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孔德立;郭店儒简与子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金富贤;殷墟E16坑甲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韩江苏;甲骨文中的l殻ǎ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阳欣;《大正藏》音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宋新雅;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差异及其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梁刚;先秦“德”观念演变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克中;周作菊;;“两”的音义演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249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4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