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地图模型与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
本文关键词:语义地图模型与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
更多相关文章: 语义地图模型 多功能语法形式 二语习得 “到”
【摘要】:本文以普通话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为例,探讨跨语言比较背景下的语义地图模型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运用。根据跨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方言,日语,韩语,越南语等)的共时语料并参考历时发展过程,可分别绘制普通话、日、韩和越南语中"达至"义语素的语义地图。在此基础上,对日、韩、越三国留学生普通话"到"的习得顺序进行观察和比较,找出习得难点并作出解释。研究表明,语义地图模型适用于多功能词的二语习得研究。
【作者单位】: 广东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YY007) 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一引言1.1语义地图模型:一种新的研究工具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把跨语言/方言的多功能语素(multifunctional gram-matical morphemes)的共性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类型学研究工具,近年来备受关注。以下根据Martin Haspelmath(2003)、张敏(2010)、吴福祥(2011)对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德峰;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杨德峰;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钱旭菁;;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1期
4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5 吴福祥;;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J];中国语文;2009年03期
6 陈前瑞;王继红;;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7 吴福祥;;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J];语言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霍晶莹;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马超;;从标记理论看复合趋向补语的习得[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王宣予;;“得”字句句法语义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2010年09期
5 王永德,盛永生;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汪翔;农友安;;近五年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述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彭玉兰;张玲;;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施日梅;;钦州白话“得”的使动用法及特点[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黎杰;;从习得标准看趋向补语习得顺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8期
10 丁海燕;张定;;汉语形源助动词形成的句法机制[J];古汉语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芳兰;现代汉语语义韵的理论探索与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菡幽;基于学习策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佟福奇;条件关系范畴的语言表达[D];吉林大学;2012年
6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春享;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童小娥;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刘甜;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4 徐健鑫;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_1+V_(2趋)+来/去”和“O”共现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路;中级水平韩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顺序考察[D];吉林大学;2011年
6 万雅曼;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There-be句型习得中的母语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龙俊宇;泰国留学生汉语存现句习得过程和言语加工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士超;基于语料库的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认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付小琴;对外汉语初级教材语法点的选用与编排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健纯;;湘潭话中的“有”字句[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李如龙;闽南话的“有”和“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3 郑懿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J];方言;1985年04期
4 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J];方言;1987年02期
5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6 杨凯荣;;论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J];汉语学报;2006年02期
7 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1991年06期
8 杨德峰;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李淑红;留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10 徐琳;;白语话语材料[J];民族语文;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张瑞虹;;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2 石定乐;;认知心理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交互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3 王纯磊;;语言模因介入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柴春丽;;从联结主义角度看二语习得[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5 熊淑慧;;活动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6 谢浩琴;刘也玲;程铖;;二语习得中介语及石化现象综述[J];科技资讯;2010年34期
7 王冰;宋云霞;;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周冠琼;王会凯;;图式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杨烈祥;;二语习得研究: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8期
10 丁毅伟;王羡杰;;内隐学习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丰国欣;;论二语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张艳红;;英汉互译中的过渡处理[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卜东波;白硕;;文摘自动生成中权重计算的对偶性策略[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刘德荣;王永成;;基于词典和语料库的概念内聚度研究[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谢法奎;张全;袁毅;;基于HNC理论的语义标注语料库[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夏立新;;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俞玮奇 徐大明 南京大学文学院;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展示双语学研究最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任庆梅;构建外语环境下的中介语发展认知心理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娟芳;大陆二语习得研究的问卷质量调查[D];湖南大学;2008年
2 郑银芳;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二语习得中输出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海艳;母语的正迁移作用[D];山东大学;2006年
4 马卉;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陈伟玲;湖南省汉寿县方言结果体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孙宏兵;二语习得动机因素与语料输入语料处理及语言生成间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8年
7 窦伟伟;论浑沌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8 杨馨;从被动语态看二语习得中心理典型和语言迁移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李烨霖;英语“予格转换”结构的二语习得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晓冬;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构建的接口[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53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5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