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源汉语网络词语语义演变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6 23:32
本文关键词:日源汉语网络词语语义演变的认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网络词 日源词 认知基础 语义演变 语义机制
【摘要】:近年来,汉语网络流行词中大量涌现了日源词,如“控”、“痛车”“逆袭”、“干物女”等。随着社会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日文化交流的增强,日源汉语网络词的研究开始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汉语网络流行词的研究有以下两点不足:一是主要从社会文化或语言学的角度,描述这些新词语的来源、构成方式和特点,缺乏对意义变化深层认知机制的解释;二是汉语网络流行词中外来词的研究是单语言的研究,很少对与其相关的语言追根溯源,进行跨语言分析。 本文从认知的视角研究日源汉语网络词,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理论,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探讨网络词的来源、意义的演变过程以及语义认知机制,并试图做必要的汉日对比分析,充实国内关于汉语网络流行词尤其是外来词的研究。 本文试图回答了以下四个问题:(1)日源汉语网络词如何分类,有哪些主要特征?(2)日源汉语网络词的语义演变模式是怎样的?(3)日源汉语网络词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是什么?(4)日源汉语网络词的认知基础是什么? 通过分析研究,本文有如下发现:(1)日源汉语网络词有六类:形译、音译、意译、形兼意译、音兼意译以及字母翻译。它们有四个主要特征:汉字词居多、语义新奇、受ACG次文化的影响大、本土化倾向。在日本出现且广泛传播的网络语言,由于汉日文字的相似性、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趋同的认知机制,有一部分日语流行词会在中国流行起来。由于认知的差异,有的流行词经过中国网络的传播已经被广泛接受,有的却依然停留在边缘,为少数网民使用;(2)日源汉语网络词语义演变的模式包括:词义转移、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降格、词义升华;(3)日源汉语网络词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主要有三个:概念隐喻机制、概念转喻机制和概念整合机制。中日同属汉字文化圈,文字经常先于文化而被接受,在汉字意义的演变过程中,中日网民通过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推动汉字意义不断演变,这是共性;受制于本国社会文化等因素,同形汉字词的意义演变轨迹在汉语和日语语境下产生偏离,原型义也不同,这是个性;(4)日源汉语网络词的认知基础有:汉日文字的历史渊源、汉语的发展与变异、语言的经济性和词汇化、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日源汉语网络词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输入或输出,而是由汉到日、由日到汉双向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中日文化互动的结晶。日源网络词在被汉语借入的过程中发生了汉语化,汉语特有的认知基础,使日源词按照汉语的演变轨迹向前发展。 该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用认知语言学重要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网络词中的日源词进行解释,使该理论更具说服力;(2)帮助网民加深对这些语言的理解,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3)对于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以及从事日汉翻译的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启发的意义;(4)为汉字文化圈的研究提供帮助,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但海剑;石义彬;;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语言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汪玮嘉;;从“御宅族”一词看中日文化的差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周刚,吴悦;二十年来新流行的日源外来词[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4 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周玉琨,曲娟;日源汉字词的语义特点[J];汉字文化;2004年03期
6 季安锋;;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宋艳杰;;网络语言中的日语借词现象及成因分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3期
8 张静,罗世瑛;试论网络语言的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9 李蔚然;;简析网络语言交际主体[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10 李薇薇;;隐喻认知理论观照下的网络用语“控”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冬梅;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97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97921.html